娄底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娄底市统计局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8%,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共有幼儿园155所,在园幼儿5.66万人;小学1059所,在校学生29.45万人;普通中学300所,在校学生10.0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5所,在校学生达4.09万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全年招生0.86万人,在校生2.37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和纪念馆4个,公共图书馆5个。在省第二届艺术节中,我市获得7金8银;《和谐节奏》获全国第五届“四进社区”文艺汇演铜奖;在全省图书馆系统业务技能大比武中,我市获团体总分一等奖,个人第一名;成功举办“踏着红军足迹,走进青春娄底”大型文艺晚会,由中央电视台全程录播,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4.2%;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6.3%;有线电视用户12.15万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48个,拥有床位总数7452张;卫生技术人员1.0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114人,注册护士2447人。实行合作医疗村数为2948个,村办卫生室187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179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体育场11个,体育馆8座。全市运动员参加省十届运动会,获37金、35.5银和41铜。全市参加全面健身运动的市民达150万人,开展项目20项次。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面积63.4平方公里,增长6.6%;环境噪声达标区5个,面积52.6平方公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9%。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全年造林面积6524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6514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6.0%。年末全市有22个自然保护小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22个自然保护小区面积1.72万公顷,大熊山自然保护区的面积0.76万公顷。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数为412.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3.91万人,乡村人口278.13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1‰,比上年提高0.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8‰,与去年持平;自然增长率为6.3‰,提高0.2个千分点。全市常住人口为387.30万人。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92元,增长1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其中人均工薪收入6182.14元,增长12.6%;经营净收入720.67元,增长19.3%;转移性收入1816.09元,增长3.8%;财产性收入212.63元,增长39.5%。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658.55元,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比由上年的7.7:1缩小为7.26: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65元,增长9.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263元,增长17.2%;家庭经营收入1126元,增长2.7%;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77元,增长1.2%。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43.69元,增长6.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4%。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16.31元,下降13.7%;交通和通讯支出1024.39元,增长65.7%;旅游消费支出136.58元,下降8.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6%,下降0.7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15辆,家用电脑36.66台,分别比上年增加0.42辆和6.63台。人均居住面积29.51平方米,人均购房建房支出1063.81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3%,下降3.3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7台,电话机56台,移动电话机47台,分别增长14.9%、14.3%和38.2%。人均住房面积36.3平方米,增长1.7%。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到2006年底止,全市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4.2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7.0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88万人。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娄底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照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