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南省统计局 2007年3月15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又快又好、后发赶超”的总体要求,紧扣第一要务,大力实施“五大方略”,加速推进“三化”进程,切实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全市呈现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济增速稳步攀升,经济效益总体趋好。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61.04亿元,增长12.8%,比上年快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13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174.48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123.43亿元,增长11.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9380元,增长11.3%。全市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0.2%、11.5%和12.3%,增速呈逐季攀升之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润14.86亿元,增长72%,工业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9.6%,同比上升29.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快,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6.16亿元,增长29.5%,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32亿元,增长24.9%;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3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9元,分别增长11.7%和7.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8.0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5.09亿元,分别增长16.2%、1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39亿元,增长14.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从整体看,全市商贸流通活跃,经济运行的内在活力逐步显现,全市经济社会进入提速增效发展的新阶段。 “三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结构逐步优化。2006年,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17.5:48.3:34.2,三次产业竞相发展,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第一、二、三产业增速分别比“十五”时期的平均增速高3.6、0.6、0.7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速,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0.02亿元,增长18.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9%,直接拉动GDP增长7.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完成技改投资46亿元,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10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7项;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91.27亿元,创利税12.44亿元,增长28.6%。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据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统计,到2006年底止,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10家,年加工产值27.8亿元,增长21.3%;全市有78个村被列为全省“千村示范工程”。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城镇化水平为32.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娄底中心城区被评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2006年,市属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2%,省属企业改制全面启动,煤矿资源整合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强劲,完成增加值150.04亿元,增长17.3%,企业总数达到2645家,增长9.2%,其中有9家私企被列入湖南私营企业100强。引进市外境内项目348个,到位资金42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0家;园区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承接市外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新引进项目24个,合同引资27.8亿元。 坚持协调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全市8件实事21个项目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2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9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2万、4.13万和3.58万。建成县到乡镇公路63公里,乡镇到村水泥路1891公里;完成沼气池5017口;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12所;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39所;解决了农村4296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通话行政村10个;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3.24万平方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1.83万平方米;新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15所。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扩大投资的工作难度加大;节能降耗任务艰巨,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产量全面增长。2006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9.12亿元,增长6.7%;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87.24千公顷,增长5.5%,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为91.09千公顷,增长26%。粮食总产量达169.86万吨,增长5.7%,其中稻谷产量131.95万吨,增长2.0%;蔬菜种植面积达30.09千公顷,增长5.5%。全年出栏生猪488.48万头、牛15.59万头、羊21.08万只,分别增长6.2%、17.6%、7.8%;出笼家禽1862万只,增长5.5%。 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牲猪、果蔬等五大产业生产规模稳步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全市已建立蔬菜、茶叶、水果等示范区7个,面积0.27万公顷;全年新增绿色食品基地3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个,全市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7.28万公顷,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9个,绿色食品认证6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710家,新增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达47家,其中省级7家。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7.8亿元,增长21.3%;全市农村各类开发大户达4.8万户,新增0.2万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达488个,成员49168户,带动农户18.8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69个、2.53和1.41万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4.99万处,投入资金1.75亿元,完成土石方2827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5平方公里,全市新增灌溉面积318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1.33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91.5万千瓦,增加12.6万千瓦。 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全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0.21亿元,完成了45.1公里公路硬化、95.5公里沙石路新铺、1117.72公里公路维修、16个村部新建等项目。2006年,全市绝对贫困人口减少1.6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3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速仍居高位。2006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60.02亿元,增长1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1.10亿元,增长23.7%,其中轻工业增加值5.85亿元,增长13.0%;重工业增加值135.25亿元,增长24.2%。非公有制工业增速快于国有企业,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84.8亿元,增长12.7%;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6.63亿元,增长42.8%;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47.59亿元,比上年增长47.8%,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3.7%。 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200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列入统计的104种主要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超过10%的47种,其中洗煤、发电量增幅超过40%,水泥、粗钢、纯碱等产品产量增长幅度超过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