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长沙市统计局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28.66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财产险收入7.62亿元,同比增长8.7%;寿险收入(含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21.04亿元,同比增长2.7%。赔付费7.57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财产险赔付5.01亿元,同比增长29.2%;寿险赔付(含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 2.56亿元,同比下降12.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研机构实力不断加强,科研成果硕果累累。2005年末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88个。全年全市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36项,“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专利申请0.40万件,同比增长8.98%;授权专利0.15万件,同比下降12.5%;签订技术合同1891项,成交金额16.94亿元,同比增长15.2%。

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全市共有普通高校45所;普通高中93所;初中学校246所;普通小学1272所。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39.44万人,同比增长19.7%;在读研究生2.83万人,同比增长24.0%;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4.42万人,同比增长11.0%;普通初中在校学生20.10万人,同比下降24.4%;普通小学在校学生33.87万人,同比增长6.5%;幼儿园在园幼儿8.96万人,同比增长15.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入学率100%。

十、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14个,档案馆14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06.64万卷(件),同比增加8.4%。广播电视事业保持较高发展水平,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9%,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9%,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达51.50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519个,同比增加7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0个,同比增加2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2个,同比持平;妇幼保健机构11个,同比持平。卫生技术人员2.89万人,同比增加0.0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21万人,同比增加0.07万人;注册护士0.97万人,同比增加0.03万人。卫生机构床位2.74万张,同比增加0.30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55万张,同比增加0.32万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3.55人,每千人拥有床位4.45张。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全市举办县以上运动会26次。年末拥有体育运动学校80个,公共体育场馆46个,等级运动员发展人数为191人,等级裁判员发展人数为76人。参加国际体育比赛获得金牌6枚;参加全国体育比赛获得金牌12枚。

十一、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9.98%。全市拥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6个,自然保护区1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93万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25个,烟尘控制区面积175.3平方公里。建成区环境噪声达标区2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26.1平方公里。地表水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达100%。

十二、 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数量平稳增长。2005年年末常住总人口639.3万人,同比增长1.64%。户籍总人口620.92万人,同比增长1.73%,其中非农业人口218.07万人,农业人口402.85万人。年末男女性别比为1.05∶1。城市化率为53.87%,同比提升2.6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呈快速增长的势头。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34元,同比增加1413元,同比增长12.8%,增幅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剔除物价因素,城市居民收入实际增长10.7%。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8815元,同比增长9.2%;经营净收入1109元,增长1.79倍;转移性收入3007元,同比增长42.4%。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60元,同比增加628元,同比增长7.0%。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4%,和上年持平。在城市居民消费分类中,食品消费同比增长7.0%;衣着消费同比增长14.0%;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同比增长26.6%;医疗保健消费同比增长19.0%;交通和通讯消费同比增长1.2%;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同比增长4.9%;杂项商品和服务消费同比增长7.1%;居住消费同比下降7.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5元,同比增加556元,同比增长13.3%,增幅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908元,同比增长13.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1%,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2082元,同比增长22.0%;家庭经营收入2310元,同比增长2.0%。农民收入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劳务经济和家庭生产经营等非农业中获得的收入比重继续上升,从农民收入的增加额来看,全部来自于非农业部分。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66元,同比增长14.3%,在消费分类中增长最快的是衣着消费支出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同比分别增长34.5%和25.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42平方米,同比增加0.47平方米。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城市居民增长速度,领先幅度为0.5个百分点,但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继续扩大,2005年由上年的6842元扩大为7699元。

社会福利、劳动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等134所。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员0.57万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322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84个。筹集社会福利资金0.24亿元,同比增长45.9%;接受社会捐赠2398.8万元,同比增长38.9%。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全市参加市县两级劳动保障部门(下同)失业保险人数达60.14万人,同比增长8.3%,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5.36万人,同比下降10.7%;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达65.33万人,同比增长10.8%,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为100%;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达81.60万人,同比增长5.6%。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9.58万人,同比增长1.11倍。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部分数据已经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