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长沙市统计局

长沙市统计局

2007年2月15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物价平稳、活力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协调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整体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平稳增长势头。初步核算,长沙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增幅比全国快4.1个百分点,比全省快2.7个百分点。在GDP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3.25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4.66亿元,增长15.9%,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584.41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92.75亿元,增长15.3%。在GDP增幅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0.4、6.7、7.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45.3%、51.8%。三次产业的比例为6.9:43.3:49.8,与上年相比较,一、三产业比重分别降低0.6、0.5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四个季度的GDP累计增幅分别为14.1%、15.0%、14.8%和14.8%,全市经济总体上保持较快、平稳的增长势头。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达27853元,比上年增加3885元,增长13.3%。

在全省引领地位更加突出,率先发展的优势加速扩大。长沙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为23.9%,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与其他市州相比较,长沙14.8%的GDP增速遥遥领先。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价格涨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全市居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2,价格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1,价格涨幅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分类指标中,上涨的有食品(价格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3%)、居住(价格上涨7.2%)、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3%)、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0.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5%)六大类;下降的有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衣着(价格下降3.1%)两大类。城市居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1,价格增幅提升0.7个百分点。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升6.4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4.2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3.1%。房屋销售价格上升5.8%。土地出让价格上升21.4%。房屋租赁价格上升3.3%。物业管理价格持平。

劳动就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362.80万人,比上年增加3.8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达128.6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省、市8件实事47项具体指标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8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2006年长沙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地区生产总值连续5年以超过14.5%的速度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活力充沛;其二是经济效益质量显著提高;其三是在全省的引领地位持续提升;其四是规模工业发展提速为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撑;其五是消费品市场充满活力。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比较粗放,产业加速升级难度较大;工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力度有待加强;经济外向度相对较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仍然较弱等。

二、 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3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农业总产值103.89亿元,增长7.2%;林业总产值7.69亿元,增长1.4%;牧业总产值80.32亿元,增长4.3%;渔业总产值8.16亿元,增长9.0%。

主要农产品再获好收成。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268.93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其中稻谷产量244.68万吨,增长2.5%;油料3.30万吨,增长7.0%;棉花0.1万吨,增长26.5%;糖料1.05万吨,增长57.3%;烟叶1.96万吨,减少9.2%;茶叶1.74万吨,增长17.7%;水果26.26万吨,增长23.0%;蔬菜368.20万吨,增长4.0%。全年全市出栏肉猪807.05万头,增长0.7%;肉类总产量67.08万吨,增长3.2%;禽蛋产量5.06万吨,增长4.6%;水产品产量10.88万吨,增长4.4%;牛奶产量0.65万吨,下降45.1%。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40.1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4.86万公顷,增长1.2%,优质稻种植面积占稻谷种植面积的比重为67.6%;蔬菜种植面积为11.98万公顷,增长1.6%;油料种植面积为1.84万公顷,增长6.0%;花卉苗木种植面积为1.36万公顷,与上年持平。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完成首批41个建制镇和210个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改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塘坝扩容增蓄3000处,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6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22千公顷。新建农村沼气池1.15万口。通村公路建设完成1379.20公里。新建6处集中供水工程设施,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1.3万人。全市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比率大大提高,达到87.4%,改扩建22所农村乡镇卫生院。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提速为整体经济快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650.95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58.16亿元,增长30.1%;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及个体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92.79亿元,增长17.7%。

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8.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增速比上年提升3.8个百分点。按轻、重工业分组,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93.42亿元,增长19.5%;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25.42亿元,增长28.4%。按经济类型分组,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8.48亿元,增长6.6%;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04亿元,增长28.5%;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24亿元,增长19.7%;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5.48亿元,增长34.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4.23亿元,增长18.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37亿元,增长43.3%。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1.10亿元,增长35.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1.00亿元,增长8.9%。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1.44亿元,增长16.1%。

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卷烟641.91亿支,比上年增长1.7%;服装2362.62万件,增长47.8%;化学农药原药9670.00吨,增长12.7%;涂料(油漆)6.45万吨,增长30.5%;合成洗涤剂13.37万吨,增长42.1%;水泥814.42万吨,增长56.8%;铝材12.41万吨,增长38.0%;起重设备14163吨,增长321.8%;混凝土机械4444台,增长29.6%;汽车7.17万台,增长17.5%;家用电冰箱36.61万台,下降34.1%;彩色显象管730.47万只,增长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