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4 洛阳市统计局

六、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发展迅猛。据海关提供的统计资料,全年进出口总额达447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5.8%。其中,出口总额32860万美元,增长1.14倍,是历史上出口增长最快的一年。

利用外资形势较好。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9 个;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2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6991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3%。

七、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综合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全年交通运输部门完成货物周转量39.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4%;完成旅客周转量达32.1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10.3%。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本地电话年末用户达121.5万户,增长18.1%;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72.7万户,增长68.7%。

旅游业克服“非典”影响奋力推进。据旅游部门初步统计,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1385.6万人次;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2.4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67.8亿元。

八、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95  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地方财政支出52.28亿元,增长10.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20亿元, 一般预算支出50.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9%和10.0%。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6.90亿元,增长20.2%;营业税6.39亿元,增长16.7%;企业所得税1.89亿元,增长17.3%;农业四税2.07亿元,增长36.3%。

金融存贷规模扩大。2003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86.8亿元,比年初增加96.6亿元,增长16.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179.0亿元,增加24.2亿元,增长1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52.8亿元,增加63.5亿元,增长16.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41.1亿元,比年初增加62.0亿元,增长16.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303.1亿元,增加38.5亿元,增长14.5%;中长期贷款余额为95.1亿元,增加15.5亿元,增长19.6%。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707.3亿元,现金支出169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和28%,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9.7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8亿元,增长11.9%;人寿险保费收入12.8亿元,增长18.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2.1亿元。全年赔付额3.6亿元,比上年增长71.7%。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5亿元,人身险赔付额1.6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额0.5亿元。

九、 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3年,全市普通高中86所,招生3.92万人,在校生10.47万人。普通初中405所,招生11.32万人,在校生34.82万人。小学2719 所,招生10.32万人,在校生69.45万人。幼儿园在园儿童10.42万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2所,招生0.84万人,在校生2.3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29人,在校生1114人。普通初中入学率94.9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67%。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26.73万人次。

科技事业稳定发展。2003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 3.8万人。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7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8万人。全年科技经费支出7.9亿元,其中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5.5亿元,占GDP比重为1%。全年科技活动项目(课题)1400项,其中,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180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获奖130项。

十、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繁荣。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 18个,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8个,档案馆17个。年末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6.6%,电视人口覆盖率96.9%,有线电视用户35万户。市级电视台周播出时间476.35小时,市级广播电台日播出时间50.05小时。全年公开出版报纸4份,各类期刊25份,总发行量8143 万份,总印张8820千印张。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08  个,床位1.8张。卫生防疫机构17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卫生技术人员1.8万人,其中医生7102 人,护师、护士5746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人员994人,妇幼卫生机构人员901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52个,床位2981张,卫生技术人员4083人。实现村村都有医疗点,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81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各地普遍展开。全市在校生体育达标率达95.14%。全年共举办县以上运动会及各种体育比赛160场次,参加运动员10.2万人次。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金牌  74枚,银牌76枚,铜牌59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253人,环境监测人员280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0个。城市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市建成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06.4平方公里; 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8个,面积达90.79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增强。全市日处理污水20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61%,回用率达9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636.15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6.72万人,出生率10.6‰;死亡人口3.3万人,死亡率5.2‰;全年净增人口3.42万人,自然增长率5.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5元,比上年增长11.8%;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84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2277元,比上年增长7.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94元,增长8.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647元,增长8.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88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6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5平方米。居民收入增长不平衡,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农村扶贫与城市解困任务依然较艰巨。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58.14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38.5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55.73万人,参加大病医疗统筹职工43.10万人。全年享受最低生活费保障人数9.8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3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751张,福利院收养590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9603万人。全市拥有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69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0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6424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14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06.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