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4 洛阳市统计局

洛阳市统计局

2003年是我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抵御了“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冲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强市” 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年国民经济运行呈现速度高、效益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一、 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686.2亿元,比上年净增151.2亿元,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4亿元,增长12.1%;第二产业增加值389.8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227亿元,增长11.8%。

市场物价稳中趋升。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上涨0.1个百分点。

各类价格指数如下:(以2002年平均价格为100)

项  目                    指  数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          101.8

其中:服务项目            100.1

1.食  品               104.1

粮  食                    101.9

肉禽及其制品              106.4

蛋  类                    92.6

水产品                    99.1

鲜  菜                    127.3

鲜  果                    91.7

2.烟酒及其制品         101.3

3.衣  着               98.3

4.家庭设备及用品       98.6

5.医疗保健用品         101.2

6.交通通讯工具         98.7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98.4

8.居  住               104.5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4.5  万人,城镇在岗职工52.1万人。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7.3万人。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全年有3.3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市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偏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迟缓,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小,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空间;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农  业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三大目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以六大支柱产业为重点,狠抓农村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19.16万亩,蔬菜面积扩大8.93万亩,油料面积扩大3.09万亩,棉花面积扩大0.23万亩,烟叶面积扩大0.92万亩,中药材面积扩大5.19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4.9万亩,其中牡丹种植面积达1.6万亩。2003年,非粮农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68%。

种植业获得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突破200万吨,达204.83万吨,比上年增长22.7%,是我市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其中,夏粮总产量超过100万吨,达100.45万吨,比上年增长48.2%。秋粮生产由于我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呈现旱田丰收,水田减产的态势。全市秋粮总产达104.38万吨,比上年增长5.2%。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03年产量       比上年±%

粮  食           204.83万吨            22.7

其中:夏  粮     100.45万吨            48.2

秋  粮   104.38万吨          5.2

油  料           64530吨               8.9

其中:花  生     42395吨               -2.5

油菜籽          13269吨                101.2

芝  麻          6301吨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