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1个,招生4572人,比上年增长13.9%;在校研究生11911人,增长21.2%;毕业2358人,增长44.3%。全市普通高校39所(不含成人高校),招生17.8万人,比上年增长25.5%;在校学生48.4万人,增长16.0%;毕业9.4万人,增长5.1%。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16所,招生8.9万人,比上年下降17.3%;在校学生26.8万人,下降2.9%;毕业8.0万人,增长4.2%。普通高中110所,招生5.9万人,比上年下降3.5%;在校学生17.3万人,增长10.8%;毕业4.1万人,增长7.3%。普通初中324所,招生10.8万人,比上年下降10.6%;在校学生36.0万人,下降11.4%;毕业14.7万人,下降1.4%。普通小学1144所,招生9.6万人,比上年增长8.0%;在校学生54.5万人,下降0.8%;毕业10.7万人,下降6.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14.8万人,比上年增长2.8%。全市共有专任教师102683人,比上年增长3.1%;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26人,增长38.3%;普通中等职业学校9547人,增长1.3%;普通中学29831人,增长1.5%;小学29756人,增长3.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量3966千册。文化馆13个,博物馆7个,综合档案馆13个,剧场、影剧院14个,艺术表演团体18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全市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60个,比上年增长7.5%;床位3.1万张,增长7.2%。卫生技术人员3.7万人,增长11.3%;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5万人,增长11.1%;注册护士1.3万人,增长7.5%。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8个,卫生技术人员1387人;妇幼卫生机构12个,卫生技术人员1355人。专科疾病防治医院5个,卫生监督所5个。乡镇卫生院106个,卫生技术人员3481人,床位2922张。 全年共获得世界冠军5个,亚洲冠军4个,全国冠军13个。我市参加了河南省第十届运动会全部23项比赛,共获175枚金牌,103枚银牌,64枚铜牌,奖牌总数居全省第一。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我市圆满举办,共有66个国家和地区的172支团队、2008名运动员参加。成功举办郑州市统一战线“迎七一”运动会和首届农民运动会。以假日体育为重点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其中1月1日举行的“体彩杯”2006年郑州市元旦长跑活动,有1.5万多市民参加。全市新增全民健身园(路径)50个,其中健身园6个;健身路径44个。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 年末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82.0平方公里。郑东新区累计完成投资351亿元,引进项目192个,开工项目166个。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基本通车路段已达147条174公里,东西运河、南北运河开挖工程竣工通航,开通了18条公交线路,绿化面积达700万平方米。重点区域建设进展顺利。中央商务区内、外环高层开工55栋,35栋主体结顶;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通过国家“鲁班奖”验收;河南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已全部封顶;会展宾馆开工建设;龙湖南区入驻项目25个,22个开工建设;商住物流区入驻项目70个,61个开工建设。 中心城区全年新铺设城市自来水管道365公里,新铺设城市排水管道216公里,新扩建城市道路长度92公里,面积244万平方米。全年全社会用电量269.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4%,其中工业用电量199.9亿千瓦时,增长7.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4.6亿千瓦时,增长9.1%。供水总量达2.3亿立方米,日供水能力63.0万立方米。城市居民燃气化率达91.2%。年末共有路灯5.9万盏,集中供热面积1777万平方米。 全年新开公交线路23条,更新、增加公交车辆383台,年末实有公交汽(电)车3312辆,比上年增长7.6%。城市公交客运量达6.3亿人次,增长1.6%。市区主、次干道路路通公交,便利了居民出行。 全年新增绿地76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绿地220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8.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1%。公园达到52个。公厕912座,比上年增加10.6%。 全市城市环保力度加大。建成烟尘控制区36个,面积409.7万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59个,达标区面积273.9万平方公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1.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679个。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优)、二(良)级天数为30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3.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人口出生率9.13‰,死亡率4.78‰,自然增长率4.35‰。年末全市总人口724.3万人,其中女性350.0万人;城镇人口436.3万人;非农业人口282.8万人。 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861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22元,增长11.1%;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619元,增长5.5%。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87元,增长11.0%;人均消费性支出7731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59元,增长16.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88元,增长11.9%。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0平方米,增加0.2平方米。 全市全年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5013.4万元,比上年增长20.4%;救助农村居民特困户8.0万人,发放救助金额3473.9万元;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3.9万人,减少6.8%。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85.5万人,比上年增长8.8%;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者3.5万人,增长16.9%。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为82.9万人,比上年增长8.6%,其中职工66.4万人,增长9.2%;参加医疗保险总人数为55.9万人,比上年增长18.8%,其中职工40.0万人,增长12.0%。 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医院床位7.1千张;福利院收养5.2千人;建立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408处。全年销售福利彩票3.9亿元。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附表一: 分 类 市 场 价格 指 数 (以上年平均价格为100) 类别 20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