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六、 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据海关提供的统计资料,全年进出口总额254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86%。其中,出口总额15339万美元,增长21.5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35.0亿吨公里。完成旅客周转量35.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5%。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6亿元,比上年增长36.1%。本地电话年末用户达102.9万户,比上年增长33.9%。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43.1万户,比上年增长2.6%。 旅游业发展生机勃勃。2002年,我市继续深入开展“创文明城市、创文明景区”活动,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把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市荣获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8个,A级景区数在全国城市中首屈一指,对海内外游客吸引力日益增强。据旅游部门初步统计,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1371.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4%。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12.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8%。国内旅游总收入64.69 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旅游外汇收入4418.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8%。 八、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完成财政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19.2%;财政支出 47.2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6.0亿元, 一般预算支出45.8 亿元,分别比同期增长22.9%、28.0%。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5.7亿元,增长11.5%;营业税5.5亿元,增长24.6%;企业所得税2.0亿元,下降6.7%;农业四税1.5亿元,增长91.6%。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0.2亿元,比年初增加78.5亿元,增长15.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154.9亿元,增加20.1亿元,增长14.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89.3亿元,增加48.0亿元,增长14.1%。各项贷款余额为379.0亿元,比年初增加43.1亿元,增长12.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264.7亿元,增加28.1亿元,增长11.9%;中长期贷款余额为79.5亿元,增加16.1亿元,增长25.4%。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318.6亿元,现金支出130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0%和24.0%,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12.4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3.8亿元,增长81.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亿元,增长13.0%;人寿险保费收入10.8亿元,增长11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5亿元,下降5.9%。全年赔付额2.1亿元,下降13.4%。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2亿元,人身险赔付额0.6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额0.3亿元。 九、 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2年,全市有普通高校4所,成人高校4 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54 万人,比上年增招 10.8%,在校生4.35万人。成人高校招生0.91 万人,在校生1.93万人。全市普通高中83所,招生3.6万人,比上年增招0.8%,在校生8.7万人。普通初中402所,招生9.9万人,在校生36.3万人。小学2823所,招生11.7万人,在校生70.8万人 。幼儿园在园儿童12.3万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4 所,招生0.91万人,在校生2.3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48人,在校生949人。普通初中入学率96.3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4%。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28.66万人次。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2002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8万人。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9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万人。全年科技经费支出7.7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5.3亿元,占GDP比重为1%。全年科技活动项目(课题)1700项,其中,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350 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获奖280项。 十、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繁荣。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 文化馆17 个,公共图书馆 10个,博物馆8个,档案馆17个。年末中、 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6.5%,电视人口覆盖率96.92%,有线电视用户 29万户。市级电视台周播出时间476.6小时,市级广播电台日播出时间48.8小时。全年公开出版报纸4 份,各类期刊25 份,总发行量7755万份,总印张8400千印张。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2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08个,床位17201张。全市共有卫生防疫机构17个,妇幼卫生机构15个。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万人,其中医生7963人,护师、护士6372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人员1298人,妇幼卫生机构人员521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50个,床位2833张,卫生技术人员3663人。实现村村都有医疗点,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819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各地普遍展开。全市在校生体育达标率达94.6%。全年共举办乡以上运动会及各种体育比赛329场次,参加运动员15万人次。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金牌195枚,银牌101枚,铜牌107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加快。全市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得到一定遏制。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346人,环境监测人员258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3个。 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在全市建成了11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35.52 平方公里; 建成了环境噪声达标区8个,面积达90.79平方公里。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61元,比上年增长15.8%;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387 元,比上年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2122 元,比上年增长5.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31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20元,比上年增长6.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平方米。居民收入增长不平衡,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农村扶贫与城市解困任务依然较艰巨。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59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55.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50.2万人,参加大病医疗统筹职工23万人。全年享受最低生活费保障人数9.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2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751张,福利院收养541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94万人。全市拥有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69个,社区服务中心30 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