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3 郑州市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8.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工商税收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地方财政支出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文教科学事业费支出12.2亿元,增长25.8%;城市维护费支出5.5亿元,增长39.7%;基本建设支出6.2亿元,增长0.5%。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971.1亿元,比年初增加341.5亿元,增长20.9%;其中企业存款736.9亿元,比年初增加94.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52.1亿元,比年初增加280.6亿元,增长22.1%。其中短期贷款801.3亿元,比年初增加124.2亿元;中长期贷款495.1亿元,比年初增加118.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49.6亿元,比年初增加166.2亿元,增长24.3%;其中活期存款274.0亿元,定期存款575.5亿元。

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上市公司2家。截止2002年底,全市有7家股份制企业在深、沪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1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通过股票市场发行、配股共募集资金31.8亿元。其中,发行上市募集资金22.3亿元;在二级市场配股7次,募集资金9.5亿元;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达67.7亿元。

保险业务扩大。全年保费收入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6亿元,增长25.8%;人寿险保费收入22.8亿元,增长147.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5亿元,比上年增长92.1%。全年赔付额4.0亿元,增长63.7%,其中财产险赔付额3.1亿元;人寿险赔金额0.2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5%。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为全市经济稳定、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起到了积极的补偿作用。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继续实施“科教兴郑”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7.1%。2002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6万人,比上年增长2.3%;在郑及受聘的客座两院院士23名。全年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305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186项。共有113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比上年增长10.8%。全市12县(市)区在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全部达标。

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显著。以实施2662工业技术创新计划和5212农业技术创新计划为载体,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441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0个。高新技术产品达到838个(含软件产品);共有52个项目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

技术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294项,技术贸易成交额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8%。获得授权专利917件,比上年增长1.8%。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2002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2所,比上年增长33.3%;成人高校1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9处。全市普通高校招生7.4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增长18.8%;在校学生21.4万人,增加5.2万人,增长32.4%。在校研究生3962人,比上年增长38.4%。成人高校招生4.3万人,在校学生10.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0%和28.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生2.99万人,在校学生6.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6.5%和17.3%。全市普通高中90所,招生4.1万人,比上年增长31.4%,在校学生9.9万人,比上年增长21.6%;普通初中360所,招生14.0万人,在校学生43.3万人,比上年增长8.2%;小学1582所,在校学生67.8万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4.4%和6.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学率101.2%;幼儿园在园幼儿12.3万人,比上年增长11.4%;以实用技术培训、再就业培训为主的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46.1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7个,综合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2座(13套频率节目),电视台2座(21套频率节目),中波广播发射台2座(8套频率节目);有线电视用户达83.1万户;全市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广场文化活动以“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线,以“道德规范进万家”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要内容,在以绿城广场为示范点的全市各大文化广场共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300多场次,放映电影20多场,观众达100万人;以“普及高雅音乐,弘扬民族文化”为主旨的绿色周末,先后举办22场高水平、高质量的演出,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门诊部、所)315个,床位2.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2万人,注册护士9987人。年末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7个,卫生技术人员1129人。妇幼卫生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920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完善,有611个村实行合作医疗,设置各类医疗点2235个,乡村医生数5674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市场管理逐步规范。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2年,全市运动健儿在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481.5枚,银牌359枚,铜牌314枚。其中世界比赛冠军6个,亚军1个;亚洲冠军2个,亚军4个;国际冠军7个,亚军3个,第三名5个;远东暨南太平洋地区冠军6个;全国冠军75个,亚军80个,第三名59个;河南省比赛冠军385.5个,亚军270个,第三名249个。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发展,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81.2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7个,环境保护系统人员1666人,比上年增长7.8%。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92项,总投资7210.7万元,比上年增长50.3%。关停和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100个;年削减COD693.4吨;市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47.2%。加强城市煤烟型污染控制,拆除燃煤大锅炉207台;继续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年224天达到一、二级(优、良)空气;进一步巩固了国家“双达标”成果。

十二、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年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47.7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3.7%。首次采用国际竞标方式的做法选定了日本黑川纪章郑东新区总体概念规划方案,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完成了老城区保护改造总体概念性规划,以此为标志拉开了我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和高水平经营城市”的序幕。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一期工程的施工监理招标已经完成。为确保市区交通畅通,着力发展大公交,全年新开公交线路25条,更新、增加公交车辆547台,城市公交客运量达3.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7.0%,实现了市区主、次干道路路通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