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3 滨州市统计局

十一、城市建设、资源、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完成城建投资16.8亿元,增长15.1%,新增道路面积65万平方米、供水能力4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6吨/日、供热面积110万平方米、用气人口1.2万人、园林绿地70公顷。

以中心镇为重点的村镇建设稳步推进。80%的小城镇编制了建设规划,9个省级中心镇全部修编了总体规划。全市完成村镇建设投资38亿元,其中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20亿元,分别增长11.8%、5.3%,村镇自来水人口受益率、道路硬化率分别达到75%、30%。

建筑节能、节地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型墙材生产和应用比例分别达到60%、37%,全年节地500亩,节水1800万立方米,节能1.86万吨标准煤,利废3万吨。

土地结构基本稳定。全市土地总面积9445平方公里。农用地625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6.2%,其中,耕地437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46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5.5%;水利设施用地153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72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8.3%。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资源总量达15.2亿立方米,平均年降水量536毫米。

全市空气、水质量进一步改善。与上年相比,可吸入颗粒物下降27.7%,二氧化氮下降13.8%,二氧化硫上升4.8%,全年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达到97.5%,同比增加10.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总体稳步改善。继续深入推进“六河水变清”工程实施,六河水质继续改善。除潮河外,其余五河化学需氧量年均值在120mg/L以下,氨氮年均值在15mg/L以下,水质现状达到六河水规划阶段性要求;沾化县芦苇湿地处理末端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

环境监测网络继续完善。全年15台COD在线监测设备水质监测、数据传输均运行正常;第一期16台烟气在线监测设备已完成建设,并实现正常运行。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十二、物价和居民生活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在消费领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3%,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影响1.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在生产领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0%。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286.1元,比上年增长14.2%,提高2.9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人均消费性支出7062.8元,增长12.7%。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7%,下降0.9个百分点。全市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达21.74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549元,增长16%。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17元,比上年增长13.0%,是2000年以来增长较快的一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15.8元,增长12.6%。其中,食品消费支出885.3元,增长2.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去年的38.6%下降为35.2%。居住消费支出571.8元,增长26.7%,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311.7元,增长29.3%,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支出203.7元,增长达到169.2%。

十三、人口、社会保障与就业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81‰,死亡率6.50‰,自然增长率5.31‰。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371.25万人,增加2.35万人。全市男女性别比例为101.7:100.0。

就业、再就业取得新成绩。全市城镇新就业再就业4.82万人;有组织劳务输出7.2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1.01万人,登记失业率2.8%。全市6所技工学校招生4979人,在校学生达到11924人;社会力量办学培训各类职业技能人员2000多人;组织指导企业职工培训9万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近70个工种1.4万人,有1.2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50人取得技师资格,68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社会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收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额7.83亿元,发放6.93亿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9.86万人,同比净增1.05万人;收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3.33亿元,发放2.69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职工6.06万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2.27亿元,发放2.36亿元。农村养老保险新参保人员1800人,收缴保险基金120万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19.89万人,同比净增1.25万人;收缴医疗保险基金1.8亿元,支出1.6亿元。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4.37万人,收缴失业保险基金2705万元,发放1794万元。工伤保险参保职工14.62万人,收缴工伤保险基金714万元,支出389万元。生育保险参保职工8.21万人,收缴生育保险基金145万元,支出79万元。

职工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全年劳动保障部门检查用人单位1990户,涉及劳动者20万人,补签劳动合同10276份,补缴社会保险费5840万元,补发用人单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6.3万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942起,涉及劳动者1724人,金额3054万元,全部依法审理结案。其中裁决423起,庭审调解356起,其它方式处理163起。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工作成绩显著。社会救助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城乡低保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共计52949人,其中农村低保救济25093人,城市低保救济27856人。全年共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593.4万元,接受社会捐赠款1168.5万元,捐赠衣被总数13.3万件。年末全市有各类福利单位150个,其中收养性单位85个、床位4270张、收养3526人;福利企业65个,安置残疾人1354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中心39个。

注:1.本公报使用数据为初步统计核算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