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滨州市统计局

滨州市统计局

(2006年3月1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干劲一鼓再鼓,决战2005”的总体要求,突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这一主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一、综合

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67.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7%,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10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401.66亿元,增长2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4.85亿元,增长35.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9%,是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176.51亿元,增长12.6%。人均GDP达18031元(按全年平均汇率折算达2201美元)。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共引进市外项目2165个,其中投产项目1028个,在建项目1137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500.97亿元,比上年增长45.2%。飞机上天、汽车上路、轮船下海目标基本实现,得到省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3.01亿元,增长22.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5%。民营经济实交税金24.98亿元,增长30.6%,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41.9%。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矛盾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较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完善起来;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救助体系建设及环境保护等工作任重道远。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05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6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粮食总产236.19万吨,人均占有636公斤,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以上,粮食安全得到充分保证。小麦、玉米单产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分别达397公斤和445公斤。棉花种植达12.85万公顷,减少20.7%,产量15.17万吨,减少23.3%。其他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均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林果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林木覆盖面积27.99万亩,林木覆盖率增长2个百分点。绿色通道建设1608.8公里,新建农田林网48.39万亩,高标准村庄、学校绿化412个。全年水果产量实现67.94万吨,增长23.5%。其中主要增长点在冬枣,冬枣产量达17.59万吨,增长1.12倍,面积超过5万公顷。“滨州冬枣”已叫响全国,走出国门。全市新上高酸苹果3400公顷。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2.84万吨,增长18.2%。水产品产量33.9万吨,增长8.1%。其中海洋捕捞8.7万吨,海水养殖12.21万吨,淡水养殖7.31万吨。“名、特、稀、优”水产品养殖逐渐形成规模,海参养殖从无到有,渐成气候。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482.82万千瓦,增长3.5%。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48.8万公顷、43.4万公顷和23.2万公顷,分别增长36.7%、4%和-1.2%。农村用电量9.23亿千瓦小时,增长11.9%。全市100%的乡镇和98.8%的行政村通了客车,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的目标。全市有线电视通村率达86.2%。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到2005年底,全市已拥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97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6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99个,入会农民达8万人。已建立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省级示范区4个,市级示范区15个,县以上农业标准化基地65个,面积9.61万公顷。标准化生产基本涵盖了全市的主要名、优、特农产品。现已认证农产品总数7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3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食品13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2005年,“工业兴市”战略及“1238”工程成效显著,生产和效益保持快速增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新增441家,达到997家,实现增加值304.85亿元,比上年增长35.6%,比全省平均增速高7.2个百分点。

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但比重有所降低。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89.02亿元,增长55.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2.0%;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15.83亿元,增长26.7%,轻工业增幅快于重工业29.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65.4:34.6变化为62.0:38.0,重工业比重提高3.4个百分点。

支柱企业、行业作用突出。2005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19.77亿元,增长35.2%。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17家,销售收入合计1017.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4.8%,其中2家过百亿元的魏桥创业集团和滨化集团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8.2%,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四大支柱行业销售收入合计847.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70.6%。

“1238”工程成效显著。截至200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997家,销售收入10亿-30亿元的企业13家,30亿-100亿元的企业3家,过百亿元的企业2家。

产销衔接良好,重点产品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87%,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99.85亿元,增长55.8%,增幅列全省第4位;实现利润65.63亿元,增长61.6%,增幅列全省第7位;实现利税114.79亿元,增长73.7%,增幅列全省第2位。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197.16,比上年提高25.94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从2005年建筑业企业快报来看,资质建筑企业198家,新增32家,平均从业人员达到8.1万人,完成建筑业产值70.9亿元,增长74.0%;实现利税总额8.83亿元,增长82.1%,全员劳动生产率8.75万元/人。施工面积748.0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30.04万平方米,分别增长53.6%和47.6%。外出施工有了突破,出省施工人数达到240余人,完成产值2345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快速扩张。2005年,在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128个,比上年增加1390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0亿元,增长58.1%,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8亿元,增长62.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75.5亿元,增长55.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8.7亿元,增长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