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3 滨州市统计局

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从业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全市新增4星级、3星级宾馆各一家,星级宾馆总数发展到了10家,旅行社由上年的26家发展到了33家,持证导游发展到了285人,持证管理者队伍发展到了54人,旅行社从业者素质大幅度提高。国内国际游客及旅游收入大幅度提高,增幅均列全省首位。在系列赛事和节庆活动的有效拉动下,全市旅游行业战胜了“非典”带来的严峻考验,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97.58万人次,增长46.9%,增幅居全省首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17亿元,增长63.8%,增幅列全省首位,总量跃居12位,比上年前移4个位次;接待住宿海外游客561人次,增长79.8%,实现外汇收入19.27万美元,增长88.4%,增幅亦居全省首位。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19亿元,增长63.8%,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76%,比上年提高了0.73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4.90亿元,增长25.4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7.57亿元,占年度预算的109.8%,按可比口径增长27.7%。其中,增值税(25%部分)、营业税比上年分别增长31.6%、26.9%,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12.8%和15.1%。全市财政支出27.76亿元,占年度预算的114.6%,增长15.9%。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财政改革迈出新的步伐。一是全面推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全年共纳入会计集中核算单位411家,其中市级106家、县区305家,较好地发挥了强化财政监督、规范财经秩序、从源头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二是以《政府采购法》推动和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全市完成政府采购额3.08亿元,节支率12.8%,其中市级采购额1.23亿元,节支率18%。三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农村分配行为,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四是积极探索公务通讯工具货币化改革的政策。

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年税收总收入30.77亿元。其中,国税收入18.80亿元,增长24.2%;地税收入11.97亿元,增长20.6%。两税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6%,提高0.2个百分点。

金融存贷款大幅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2.98亿元,比年初增加53.83亿元,增长22.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5.97亿元,较年初增加21.51亿元,增长48.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1.16亿元,比年初增加24.23亿元,增长14.5%,人均储蓄达5231元,比上年增加643元。各项贷款大幅增加,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5.21亿元,比年初增加43.75亿元,增长21.8%。贷款总量在上年突破200亿大关的基础上,又创历史新高,新增贷款也创历史同期最高。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1.26亿元,增长7.5%,其中,新增工业短期贷款7.28亿元,新增农业贷款9.23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1.89亿元,增长59.9%。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28.06亿元,比年初增加10.54亿元,增长60.2%。现金投放增加,2003年金融机构累计投放现金24.05亿元,比上年多投放9.11亿元。

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已有8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在滨州市设立分支机构,从业人员1.1万人。全市保险公司合计资产总额为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48.7%。实现保费收入7.57亿元,增长29.9%。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67亿元,增长13.6%;人身险保费收入5.9亿元,增长35.3%,财产险和人身险的比重分别为22.1%与77.9%。全年保险业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17亿元,增长18.2%。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落实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9项,无偿拨款872.7万元。奖励年度科技成果291项(A类91项、B类200项)。成功举办了新浪滨州科技活动周。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59件,比上年增长34.7%。全年办理技术合同金额600余万元。新批民办科研机构12家,审批认定市级民营科技企业53家,全市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到75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307家。省级成果研究推广中心发展到7家,数量居全省各市首位。

高新技术产业步入快速良性发展轨道。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9.4亿元,增长73.3%,增幅列全省各市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1%,比年初提高1.86个百分点。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家,为历年之最,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44家。

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新上科技富民工程项目73项,项目总投资3.6亿元,年增产值7.6亿元,实现利税1.7亿元,增加农业新品种26个。新上科技创业工程项目43项,项目总投资2.8亿元,年新增产值6.3亿元,利税1.4亿元,增加工业新品种22个。全年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投入技术转让费997万元,引进各类科技成果218项。通过聘任、兼职、咨询、技术入股、调入等形式引进各类人才627人,为企事业单位解决关键问题125个,节约资金765万元。

科技服务扎实有效。利用“110农业科技咨询热线”解答各类电话咨询3.69万人次,解决技术难题1.4万个;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798期,培训技术人员3.5万人次,解决技术难题700多个;发放宣传资料26万份。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点110处,总面积达3万亩,争取补助经费190万元;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8处。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项目26项,争取经费271万元。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绩突出。共监督检查企业1921家,产品2262个批次,企业和产品合格率分别为86%和87%。检定计量器具2.6万台件,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了95%。为6家企业公检棉花4.3万吨,比上年增加50%。特种设备报检率比上年提高30%。名牌战略实现新突破,1个产品被确认为“中国名牌”;1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资格,截至目前,共有2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资格;15个产品被确认为“山东省名牌”,19个产品获得山东省流通领域免检产品资格;85家企业获得了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标准化工作取得新进展。8个产品取得了采标标志,制定、备案标准228个;7个产品被批准为无公害产品;沾化县通过了全国第三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验收;博兴县通过了全省标准化验收;阳信县通过了优质小麦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无棣县获得了“全国出口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示范项目”。

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全市“121”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全市完成了自动站观测建设项目。预报准确率比历年提高20-30%,1人预报质量全省第一,有6个全国优秀测报员、2个集体优质通过验收。完成了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产品软件包移植、实验,并通过专家验收在全国推广。中韩合作项目沙尘暴观测已正式启动,建立了海洋气象台,发布海上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全年组织作业22次,其中增雨作业14次,消雹作业8次,发射炮弹5620发,火箭弹31枚,防雹增雨总效益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