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滨州市统计局

2003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招商是重点,实干是关键,稳定是基础”的工作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经受住了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新挑战和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需求活跃、后劲充足的良好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开始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一、综合

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态势明显,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总量和增速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400亿元,人均突破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实际利用外资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过1亿美元,并一举达到3.82亿美元。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初步统计核算,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406.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7%,增幅提高3.7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07亿元,增长9.7%;第二产业增加值211.43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122.50亿元,增长15.7%。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1.8个百分点、10.2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77.9亿元,占GDP的43.8%,增长19.0%,拉动GDP增长8.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4:50.8:30.8调整变化为17.7:52.1:30.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11109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1343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3%。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加快,103户国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制的97户,占94.2%;改制企业中进行较规范的公司制改造的66户,其中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63户,占95.5%。资本运营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民营化改造、出售转让、破产等形式,变现公有资产达3.4亿元。证券工作成效显著,魏桥纺织在香港成功上市,募集资金3.1亿美元,创下了H股历史上发行市盈率最高、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超额认购倍数最高、冻结资金金额最高“三个之最”;渤海活塞上市已经中国证监会发审委通过,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正在上交所排序上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1个经济强县(邹平)和3个欠发达县(惠民、阳信、无棣)列入全省重点支持和帮扶范围。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大幅度减少,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市外项目1755个,其中投产项目650个,在建项目1105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4%;签订合同178个,合同利用市外资金59.47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境外资金5.31亿美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3.82亿美元,增长473.9%。

非公有(民营)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市非公有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98.32亿元,增长39.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8%,比上年提高8.0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5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1%。民营经济实交税金10.68亿元,增长37.7%,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34.7%,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一产比重高,三产比重较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完善。

二、农业

农业在调整中稳定快速发展。2003年,滨州市农业打破了近年来总量微增的格局,增速为近5年来最好水平。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3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9%。农业与林牧渔业之比由上年的60.6:39.4变化为59.7:40.3。种植业在结构调整中协调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31.39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5.4%。粮食总产182.62万吨,增长5.2%。其中,夏粮、秋粮亩产358公斤和377公斤,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分别增长16.7%和32.0%。棉花种植面积再创新高,达125.87千公顷,增长37.5%,为滨州市近十年来面积最大的一年,总产皮棉达13.54万吨,增长60%。蔬菜瓜类面积72.1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86%,总产量286.19万吨,增长11.8%。

林业生产形势喜人。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5.4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3.7%,森林覆盖率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林地总面积达162.4千公顷。全年绿色通道造林面积达到8.85千公顷;高酸苹果栽培面积达到660公顷;乔桑种植面积达到86.7公顷;新增冬枣种植面积10.67千公顷,总面积达到48千公顷,增长28.6%。

畜牧生产稳中有增。全市肉类总产量23.82万吨,增长4.0%;禽蛋产量19.76万吨,下降7.8%;奶牛发展形成规模,已达到2.5万头,增长49.7%,牛奶产量7.9万吨,增长82.5%。

渔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7.94万吨,比上年增长8.5%。其中海洋捕捞8.5万吨,海水养殖8.91万吨;淡水养殖9.82万吨。兑水养虾成效显著,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由上年的1966公顷扩大到2333公顷,总产8595吨,实现产值超过1.63亿元,亩纯效益达到4657元,开创了集约养虾的高效益,养殖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村用电量7.20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8.7%。有效灌溉面积295.06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84.2千公顷。通汽车村数5333个,占总村数比重上升到98.9%;通电话的村数5392个,比重达到100%;自来水受益村数4136个,比重上升到76.7%。农业机械化程度稳定提高。年末农机总值达到21.14亿元,增长8.8%。农用机械总动力460.68万千瓦,增长8.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9186台,减少5.8%;自走式联合收割机达1252台。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360.83千公顷、409.79千公顷和293.92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135.23亿元,比上年增长29.4%,比全省平均增速高6.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48.59亿元,下降16.7%;集体工业增加值8.59亿元,下降8.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6.62亿元,增长28.0%;股份制工业增加值75.63亿元,增长114.3%,比全市平均增速高84.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5.9%,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有力地拉动了全市工业快速发展。重工业发展加快,轻工业主导地位依旧。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7.10亿元,增长26.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4.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8.13亿元,增长40.6%,增速比轻工业快13.7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8.0亿元,增长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