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2 潍坊市统计局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224亿元,增长43.8%;实现利润65.0亿元,增长64.5%,实现利税119亿元,增长44.8%;实交税金61.5亿元,增长27.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6.3%,提高12.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2.8%,提高1.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6.9%,提高10.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43次,加快0.3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62%,提高0.7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9%,下降0.0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2686元/人,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4.3%,下降5.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57亿元,增长1.5%。产成品存货81.6亿元,增长22.9%,应收帐款净额117.8亿元,增长20.6%,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39.6 %。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7.1亿元,比上年增长86.5%。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完成275.5亿元,增长93.1%,其中基本建设施工项目844个,增长117.0%,投资额124.1亿元,增长144.8%;更新改造施工项目485个,增长53%,投资额107.5亿元,增长71.6%。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21项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6.9%。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迅猛。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7.1亿元,比上年增长81.7%,其中住宅投资26亿元,增长86.4%。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6.4亿元,增长306.4%;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5.0 万平方米,增加0.3万平方米。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125亿元,增长40.6%;全员劳动生产率63205元/人,增33.8%。实行投标承包工程3920个,增长31.8%,面积1316.6万平方米,增长31.3%,分别占施工工程个数和面积的76.8%、82%。

五、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11.6亿元,其中公路投资10.7亿元。到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616.4公里(不含乡村路733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4.5公里,一级路665.2公里,二级路1904.3公里,三级路1918.6公里,四级路2914.5公里,公路密度达48.03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营业性机动车辆达到6.4万部,其中客车8768部(含出租车3301部),货车25756部。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3704.7万人,增长0.4%,旅客周转量29.19亿人公里,减少0.6%;货运量6796.9万吨,增长3.7%,货物周转量38.9亿吨公里,增长3.3%。铁路客运量546.2万人,下降18.8%,货运量1348万吨,下降26.2%。水上货运量57万吨,增长50%;潍坊港完成吞吐量282.5万吨,增长19.2%;航空客运量11180人,下降26%。

邮政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4亿元,增长12%,信函4630.2万件,包裹37.2万件,国内特快专递76.7万件,国际特快专递3.5万件,报纸1.1亿份,杂志589.3万份。邮政储蓄余额8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19.4%。

电信业保持较快发展。全部电信企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158.5万户,比上年增长 32.9%,固定电话用户发展到200万户,增长16.3%。

六、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市场稳中有升,超市和餐饮成为消费的热点场所。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城市零售额实现193.9亿元,增长18.6%,县以下农村零售额实现136.3亿元,增长9.8%。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零售额60.7亿元,增长12.7%,个体经济零售额172.6亿元,增长13.3%,私营经济零售额52.8亿元,增长18.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9.7亿元,增长14.6%;餐饮业零售额33.2亿元,增长9.2%。

集市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195处,其中消费品市场1084处,生产资料市场111处。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61.7亿元。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2.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进口6.17亿美元,增长9.8%,出口16.38亿美元,增长27.8%,其中自营出口9.04亿美元,增长34.5%;三资企业出口7.34亿美元,增长20.3%。按出口国别分,对日、美、欧、韩四大市场出口11.72亿美元,增长21.6%;对新兴市场南非、南亚、澳大利亚的出口增幅都超过了50%。

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年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729项,合同外资额10.03亿美元,增长158.6%;实际利用外资5.03亿美元,增长94.3%。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66亿美元,外派劳务2537人次,增长49%。

对外交往和旅游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2.15万人次,创汇收入660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670万人次,旅游收入34亿元,分别增长1.3%和4.7%,旅游总收入34.5亿元,同比增长2.4%。顺利跨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八、财政金融

2003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90.5亿元,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7亿元,增长22.9%,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完成9.3亿元,增长17.2%,营业税完成7.1亿元,增长43.6%,企业所得税完成3亿元,增长1.6%。财政总支出完成59.2亿元,增长12.6%。其中,地方财政支出完成55.5亿元,增长17.8%;财政总支出项目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3.2亿元,增长41.4%,科技三项费用完成0.9亿元,增长7.4%;教育事业费用完成17亿元,增长11.5%;行政管理费支出完成8.2亿元,增长17.8%;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2.1亿元,增长16.4%。财政收支相抵,当年净节余56万元,累计净节余4048万元,市本级及14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全市已连续17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存贷款增势趋于缓慢,现金回笼增多,外汇业务平稳增长。到2003年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02.3亿元,同比增长14.7%,比年初增加115.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07亿元,同比增长13.2%,比年初增加70.5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651.8亿元,较年初增加77.4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达123.1亿元,较年初增加18.4亿元;技改贷款余额3.7亿元,增加1.4亿元;消费信贷发展迅速,贷款余额达到46.1亿元。货币持续回笼,全年现金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29.6亿元。

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全年产、寿险保费总收入达到21.8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产险实现保费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13.9%;寿险实现保费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27.6%。全年共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4.5亿元,其中产险支付赔款2.9亿元,赔付率同比增长16.8%;寿险赔付和给付保险金1.6亿元,赔付率同比增长58.3%,有效地发挥了保险业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安定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