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九、科学技术 2003年的科技工作积极围绕“科教兴潍”这一战略重点,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三化”战略,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2003年全市共取得较大科技成果105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8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80项;专利授权达到905件。 科技计划实施顺利。全年全市共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93项,其中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级计划项目39项,省级计划项目102项,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无偿经费1751万元,贷款额度3.9亿元,市级科技三项经费达到900万元。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新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1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7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8亿元,增长43.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0.3%,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高科技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新增273家,总数达到1394家,资产总额175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3年,全区完成GDP3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3.9亿元,分别增长38.9%和40.3%,地方财政收入1.55亿元,增长84.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2亿元,增长187.1%。招商引资成绩显著,新批外资项目24个,实际利用外资1943万美元,增长257%。经国务院批准在高新区设立了潍坊出口加工区,规划建设面积3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年末累计达59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8.8%,同比提高15.8个百分点。 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GDP12.5亿元,增长24.9%;地方财政收入1.44亿元,增长14.1%;外贸出口6646万美元,增长134.4%;实际利用外资891万美元,增长35.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7.8亿元,利税4.7亿元,分别增长26.1%、21%、10.1%。 潍坊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经济软环境建设“三个重点”,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全区完成GDP5.2亿元,同比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4亿元,增长71.7%;外贸出口1830万美元,增长119.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亿元,增长201.1%;地方财政收入1497万元,增长36.3%。招商引资规模和水平实现了新突破,全年共洽谈引进项目90个,实际进区项目77个,总投资51.5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5个。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跨跃式发展。2003年,全市共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总投资约16亿元,新增道路面积407万平方米,城市公共绿地240公顷,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5.8亿元,竣工道路总长度120公里,总面积170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60公里,新建公共绿地70公顷,高标准新、改扩建了北海路、四平路、人民路等部分城市道路及通亭街、北海路环岛等绿化工程,完成的工程建设总量是往年的5倍以上,成为我市城建史上投资最大、标准最高、速度最快、效果最明显的一年。 环保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外排化学需氧量控制在5.7万吨以下,二氧化硫和烟尘分别控制在14.5万吨和5万吨以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8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1%,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6.7%;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级别为二级,良好率为97.3%。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1.8万人,在校生4.4万人,毕业生0.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5万人,在校生12.3万人,毕业生3.4万人。在校高中学生17.9万人,毕业生4.4万人,普通高考录取本科人数达到2.27万人,万人比、进线率、重点本科录取人数等七项高考指标均列全省第一位,实现了从教育大市到教育强市的跨越。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397所,在校生136万人;全市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9.8%,初中入学率为99.9%,巩固率达到99.4%;学前教育突破原有局限,逐步向婴幼儿阶段延伸;社区教育提上议事日程。积极实施“农村百所薄弱小学改造工程”、“市区中小学解困工程”、“农村百所规范化小学创建工程”和“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建设工程”,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建成了“潍坊教育信息港”,教育信息化惠及百万学子,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全市卫生系统干部职工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24字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不”工作目标,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抗击非典的伟大胜利。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415所,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266所;医院床位2.0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8103人,其中医生12418人。实施系统化大众卫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到100多处。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潍坊市科普馆已正式开馆;专业文化成效显著,在市以上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共发表、上演、播出各类文艺作品1600余件;举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1500余次,参加人员50万人次,极大的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三下乡”活动中,到乡镇演出1000多场次,赠送图书10000余册,送电影进农场、进军营5000余场次;“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专项治理和音像市场的整治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绩。 体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竟技体育方面,我市成功举办了潍坊市第十六届运动会,有五千名运动员参加了29个大项目的比赛,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加人数最多、最具特色的一次体育盛会;群众体育方面,我市建设全民健身工程总投资100余万元,建成全民健身点833个,登记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多人,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十二、市场物价 2003年,物价指数全面回升。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扬及国内投资需求扩张、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物价指数出现恢复性上升。200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5%,同比上涨0.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6%,服务项目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分类别看,食品类、居住类、烟酒类价格依次上涨3.0%、0.4%和4.5%,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通讯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0%、3.0%、1.4%、1.9%和1.4%。扣除食品涨价影响,非食品价格指数下降0.6%。工业品价格呈逐渐回升态势,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7.4%和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