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现代化强市,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四个关键问题”、“六个战略重点”和“三大杀手锏”,团结一心,干事创业,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双胜利,全市经济实现了“一个高于、两个过千亿”的目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初步核算,2003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1030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5%,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520亿元,增长20.4%,其中工业增加值470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350亿元,增长12%,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1.1、10.7和3.2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2152元,比上年增长15%,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6.8:47.3:35.9调整为15.5:50.5:34,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 2003年各县市区生产总值(GDP)完成情况: 按可比价格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潍城区 33.38 5.9 寒亭区 33.00 16.5 坊子区 30.87 15.7 奎文区 28.52 24.3 青州市 101.77 16.2 诸城市 138.35 19.2 寿光市 155.55 17.1 安丘市 76.04 3.8 高密市 88.00 17.5 昌邑市 80.15 13.0 临朐县 53.05 6.4 昌乐县 46.30 13.9 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宏观经济指数年末达136.6%,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达139.3%。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较好成绩,市属企业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2003年,列入市属改制计划的工业、交通、城建、粮食、供销等系统的116户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县域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全市6712户县域企业,已改制6564户,占97.8%。其中:1480户县属企业94.3%的企业已改制;5232户乡镇村企业,已改制5168户,占98.8%。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一批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改制程序。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取得新突破。2003年,有4家企业的上市申报材料获中国证监会受理,2家公司获准上市;培植上市资源取得新进展,经省政府批准的股份有限公司占全省全年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28.5%。 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新的亮点。2003年,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484.1亿元,比上年增长23%,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4.0%上升到47.0%;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15.3万户,增长10.7%;从业人员72.4万人,增长18.0%;注册资金295.8亿元,增长38.3%;纳税额48.5亿元,增长29.7%,占全部税收比重62.4%,提高7.0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2.4亿元,增长131.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8.1%。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全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把招商引资工作当作“要务之要务,中心之中心,重点之重点”来抓,全社会动员,全方位出击,并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2003年,全市共到位市外资金406.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9%,完成目标责任制的200%。合同利用市外资金77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4%;全市2003年到位资金项目5382个,其中:工业招商引资项目3873个;总投资过亿元的合同项目114个。 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2003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53.69万人,收缴率达98.2%,全年共为12.4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9.3亿元。参保农民为106万人,收缴保险费3440万元,为6.4万名农民发放养老金1070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事业单位达到6952家,职工61.8万人,共向4.4万名失业职工支付失业保险金8449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640多家,参保人员59.5万人,收缴医疗保险费3.5亿元,支出2.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