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92.82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46.6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5%。主要收入项目中,增值税(25%部分)比上年增长27.39%,个人所得税增长34.4%,企业所得税增长68.55%。在财政支出上,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科学运筹资金,压一般,保重点,集中资金办大事,财政保障能力提高。全年共完成财政支出53.42亿元,增长20.3%。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6.9%,城市维护费支出增长37.3%,农林水等部门事业费增长24.86%,教育事业费增长21.85%,科学事业费增长6.68%。 金融业稳健有序发展。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币存款余额为963.23亿元,比年初增加105.7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41.44亿元,比年初增加25.8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9.49亿元,比年初增加48.45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币贷款余额616.66亿元,比年初增加65.44亿元。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467.8亿元,比年初增加60.8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5.13亿元,比年初增加3.79亿元。 证券交易量大幅增长。至年底,我市证券营业机构15个,股民开户26.45万户,比上年增长23.5%。我市上市公司达到8户企业、9只股票,累计募集资金41.2亿元。全年证券交易机构实现股票交易额405亿元,比上年下降38.1%。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7.02亿元,增长50.4%;全年保险理赔总额2.96亿元,增长4.6%;综合赔付率17.4%。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2001年我市全社会用电量98.88亿千瓦时,增长10.3%,其中工业用电72.23亿千瓦时,增长12%;居民生活用电12.57亿千瓦时,增长5.4%。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投融资33.7亿元,形成了滨海中路、迎宾路等一批新的城市景观,栖莱高速、烟台港三期、零点立交、青年南路、500热力网三期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蓝烟铁路复线、大莱龙铁路和206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烟大铁路轮渡、莱山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正式启动,我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初步确立,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增强。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见成效。新建垃圾处理场完成工程投资4500万元,全力推进了新垃圾场及垃圾中转站建设;进行了解放路北段、北马路等重新罩面改造工程,补修路面4.2万平方米,道板2.9万平方米,改善了城市道路的整体面貌;城市绿化工作有新起色,顺利完成了“大树进城”工程,建设改造了机场路、只楚路及西出口三条绿化长廊,完成了滨海北路、会展馆广场等绿化改造,全年新增绿化面积72万平方米。城市燃气方面,清理了市区所有在建的管道液化气工程,并从安全性和能否与天然气接轨进行改造和完善;在城市供水方面,加大应急供水工程建设,提高日供水能力,开展节约用水措施,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并提高中水水质;在城市供热方面,“500热力网”协调服务工作,建成了16个换热站及相关的支线、二级网等,其他供热公司也积极加大供热增容工程,共新增供热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2001年,我市总体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了好转的态势,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均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主要水库除总氮外,其余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夹河、辛安河、黄水河等主要河流基本满足功能区划要求;近岸海域水质以一、二类海水为主,芝罘湾水质有所改善;市区和各县市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其中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值较去年同期保持下降态势,芝罘区西部工业区环境空气质量符合三级标准;市区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91项,其中“氨纶纤维产业化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0项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颁发市级科技进步奖87项。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100件,比上年增长16%;专利授权量780件,实施专利技术648项,专利产品产值14.7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至2001年末,全市累计有314家企业经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比上年增加13家。至年末,全市已累计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处、省级中心4处、市级工程中心6处;共有各类孵化器7处,在孵企业200家。新列国家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72项,其中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计划4项、国家863计划2项,列省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共100项。技术合同登记964件,合同额1.01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5130万元,均居各市地前列。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6所普通高等学校共招生1.89万人,在校生4.75万人;1所成人高校招生1968人,在校生4568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9所,在校生9.74万人;普通高中64所,招生2.99万人,在校生8.23万人;普通初中333所,招生10.5万人,在校生43.29万人;小学1228处,在校生37.3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初中升高中段升学率分别为99.63%、99.84%、78%。 全市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互配套、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061所,床位数1.73万张,增长2.3%。卫生技术人员2.42万人,下降0.6%,其中医生1.19万人,增长3.1%。农村卫生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市农村有甲级卫生室4163个,乡村医生数9364人。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8个,公共图书馆1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个,艺术教育机构1个,博物馆8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7个、文物店1个。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8650万份,计186465千印张;期刊166.93万册,计5831.4千印张。全市有地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县级广播电台7座,广播节目共9套,中波2座、调频10座,发射功率分别为43千瓦和8.9千瓦,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6.3%。地市级电视台1座、节目4套,县级电视台7座、节目10套,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发射功率21.65千瓦,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1%。 竞技体育取得重大突破。九运会上烟台市88名参赛运动员为山东代表团夺得7枚金牌,占山东金牌总数的1/3。我市建成了4所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使国家级高水平体育人才基地达到5个、省级达到10个,全年有35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被输送到省队。同时以全民健身为核心的群众体育活动更加广泛深入,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抓好各类体育社团的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全市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已有全国体育先进县6个,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2处,我市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