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山东省统计局

199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1999年,通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并综合配套运用税收、价格等宏观调控手段,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居民收入、引导和鼓励消费的措施,投资与消费的双重拉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出口快速增长,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达到了年初确定的宏观预期目标。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66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21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05.4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35.9亿元,增长9.2%。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素质有所提高。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得到加强,通过实行优质优价政策措施,引导农民调整品种构成,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效益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第二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按照改造一批、壮大一批、培植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改造,着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全省逐步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产业,规模经济开始形成。第三产业总量扩张和结构调整兼顾,发展较快,已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9%,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8.4%和35.7%,分别提高0.1和1个百分点。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所有制结构调整有新的进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截止到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99.5万户,从业人员671.9万人,注册资金23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4.8%和13.1%;私营企业发展到12.1万户,从业人员174.3万人,注册资本(金)518.4亿元,分别增长23.6%、22.6%和33.7%。私营企业大户迅速增加。到年底,全省私营企业中雇工在100人以上的已达到702户,比上年增加60户;注册资本(金)在100万元以上的业户达到8217户,增加1989户,其中超过亿元的有6户;私营企业集团发展到165户。

宏观经济景气稳中上升。全省经济一直处于景气状态的较高平台上,反映企业对宏观经济信心度的景气指数全年平均为11.8%;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为13.4%。分行业看,工业行业景气状况与宏观经济保持同步;大型企业景气优势明显,景气度大大高于中小企业;反映企业税后利润的景气指数进入景气区间。

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全省国有大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实施兼并、联合、参股、破产等多种形式,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进一步加快。全省国有工业企业公司制改造面达到37.5%,其中111户重点国有企业完成整体改制的达70.4%。中小企业实施多种形式的改制,增强了其发展活力。债转股工作开局良好,债转股企业负债率降到30—50%的合理水平。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截止1999年底全省51家上市公司共有55只股票在海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共募集资金284亿元。其中通过发行新股、配股等形式,全年共筹集资金69亿元。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通过企业债券直接融资达8.9亿元。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省共有599.7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年末养老保险社会覆盖率达89.4%,700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比上年增长33%。139个县区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年投入保障资金1.1亿元,共保障城市居民11.2万人。调整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220元至320元之间。

住房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全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了住房向商品化、市场化的转变,全年销售住房面积比上年增长2.9倍,其中售出的经济适用房的70%为群众个人直接购买,加上单位购买再卖给职工的部分,个人购买住房已占到85%以上。在现有的存量住房中,已有90%出售给个人。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在: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趋缓,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问题比较突出;物价长时间、大范围低位运行,对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仍在继续;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投资增幅回落,特别是民间投资活力不足,制约了内需的进一步扩大;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农业

1999年,全省各级紧紧围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各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188.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农业增长5.5%;林业下降0.8%;畜牧业增长5.3%;渔业增长6.8%。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为58.1:2.1:24.9:14.9,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种植结构按市场需求趋向优化。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23.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9%;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69.2%,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在价值规律和政策调控的双重作用下,农作物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粮食作物全年播种面积809.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3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为35.8万公顷,减少5.6万公顷,为我省历史上最低的一年。油料播种面积为89.4万公顷,增加3.5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达147.7万公顷,增长11.5%。主要农产品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4269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夏粮总产量2117.9万吨,增长4.6%。秋季受严重干旱的影响,秋粮、棉花、油料均比上年减产。秋粮总产2151万吨,比上年下降4.0%;棉花总产39.2万吨,下降4.9%;油料总产320.5万吨,下降4.5%。水果生产稳定增长,总产920.3万吨,增长9.6%。蔬菜及瓜类生产继续增加,总产达到7441.4万吨,增长9.9%。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共完成成片造林17.8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为49.9万公顷,育苗面积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7.3%。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全省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根据市场的变化,采取应对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据抽样调查,年末全省主要畜禽的存养量均高于上年规模,生猪存栏达到2560.5万头,比上年增长3%;牛存栏977.3万头,增长7.2%;羊存栏2536.2万只,增长9.2%;家禽存栏5.3亿只,增长9.3%。全年生猪出栏3248.1万头,增长4%;牛出栏391.1万头,增长10.2%;羊出栏2838.8万只,增长12.7%;家禽出栏10亿只,增长9.7%。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524.5万吨,比上年增长5.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为361.3万吨,增长4%;禽肉产量152.3万吨,增长10.2%。禽蛋产量达到349.1万吨,增长8.4%。奶类产量为61.3万吨,增长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