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山东省统计局

2000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各条战线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一系列方针和部署,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开拓,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2000年,全省继续采取综合性的宏观调控手段,进一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在重视向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重视技术改造投资,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在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努力扩大出口需求;在增加有效需求的同时,注重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正向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国民经济增长持续加快,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4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68.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226.6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47.3亿元,增长10.3%。分季度看,国民经济增长呈现持续加快的趋势。

宏观经济景气状况较上年明显上升。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全年平均为126.8,比上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税后利润情况的景气指数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其中大中型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完成。紧紧围绕资本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等三个关键问题,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明显进展。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81.8%,111户重点国有企业有100户实行了公司制改造,中小企业中有80%以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涉及产权关系变革的占50.6%。以改革统揽全局,切实做好“扶优扶强”工作,重点扶持8大集团、111户重点国有企业和136个重点企业集团发展,年投入300亿元,用于国有重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成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筹集资金3.3亿元,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经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降到15.5%,列入国家重点考核的371户亏损企业已有261户实现了扭亏,脱困面达72.2%。

经济结构逐步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大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依托科技进步,大力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持平,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社会环境,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全省个体业户和私营企业已达312万户,从业人员883万人,提供的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31.6%。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成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解决这些企业资金困难等问题,扶持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合理发展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持续的增长动力。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主动调整出口产品品种和市场结构,增加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千方百计扩大全省的出口规模;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简化审批手续,采取多种方式为全省利用外资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经过努力,全省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已恢复到正常状态。

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建立,再就业工作成果显著,职工工资水平提高。各级政府把加强社会保障作为扩大内需、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的大事来抓,全省初步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框架,失业保险参加职工达715万人,参加全省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47.4万人,共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8.3亿元,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16.5万人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40.9%。年末全省县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为791.7万人,比上年减少17.4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516元,增长11.2%。

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全省按照政企分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施了全省机构改革,大力裁减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合并了一批职能重复交叉或职能单一的部门,省级机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市、县、乡机构改革正在全面展开,乡镇合并稳步进行。全省范围内基本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在: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机制尚未全面形成;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制约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的环境改善还不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农业

2000年,全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适应农村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1268.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农业760.6亿元,增长4%;林业33.5亿元,增长6%;畜牧业265.1亿元,增长5.2%;渔业209.3亿元,增长0.4%。农业内部各业所占比重为,农业为56.7%、林业为2.1%,畜牧业为26.1%,渔业为15.1%。

粮食减产,经济作物增产。受种植结构调整和天气干旱的双重影响,粮食减产,全年粮食总产为3837.7万吨,比上年下降10.1%。其中夏粮总产量1860.3万吨,下降12.2%;秋粮总产为1977.5万吨,下降8.1%。棉花总产为59万吨,比上年增长50.4%;油料总产为356.9万吨,增长11.4%;蔬菜及瓜类总产为8372.5万吨,增长12.5%;水果总产为966.6万吨,增长5%。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注重林业的生态效能,林业生产发展步伐稳中有快,全省共造林15.3万公顷。其中:用材林1.8万公顷,经济林10.1万公顷,防护林3.4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为60.8万公顷,育苗面积1.8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2.1万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年末生猪存栏为2660.3万头,比上年增长3.9%;牛存栏为1008.6万头,增长3.2%;羊存栏为2784.7万只,增长9.8%。全年肉类总产量为560.2万吨,比上年增长6.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为379.9万吨,增长5.1%;禽肉产量167.6万吨,增长10%。禽蛋产量为366.2万吨,增长4.9%;奶类产量为70.5万吨,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