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9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增加值944.5亿元,增长7.9%;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568.2亿元,增长14.2%;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加值498.8亿元,增长12.8%。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重工业完成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11.4%。 工业产品生产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增降明显。主要能源、原材料产品平稳增长,原盐产量753.1万吨,比上年增长17.5%;发电量840.1亿千瓦小时,增长7.7%;钢产量519.8万吨,增长17.4%;成品钢材、铜、水泥和平板玻璃产量分别增长11.9%、10.2%、6.4%和27.6%;烧碱和纯碱分别增长6.0%、6.3%。机械设备类产品也有较大增长,工业锅炉产量1.6万蒸发吨,增长85.8%;交流电动机产量406.1万千瓦,增长4.9%。支农产品继续保持产销两旺势头,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拖拉机产量分别增长12.2%、14.3%、4.7%、25.1%。优质名牌消费品生产扩大,吸尘器、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房间空调器等增速都在15.7%至1.3倍之间;摩托车增长16.0%,服装增长13.3%。而自行车、缝纫机、表等“老三件”和排油烟机、电风扇等传统消费品受市场变化影响,积压限产,产量下降较大。电子及高科技产品显示了较强的增长势头,程控交换机产量增长23.1%,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2.2倍。 产销衔接有所好转。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6.62%,比上年提高0.37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为96.66%,重工业96.59%。在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5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1个百分点,集体工业产销率95.87%,其他类型工业产销率为96.55%。 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有升有降。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4.77%,比上年提高2.64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6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实现利税571.3亿元,增长10.1%,其中利润232.4亿元,增长12.3%。资产负债率为66.56%,资本保值增值率113.32%,其中国有企业为110.58%。从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看,产品销售率96.62%,比上年提高0.3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9707元/人,增长14.3%;资金利税率9.19%,下降0.5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4.35%,下降0.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26.46%,下降0.2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年周转次数1.74次,减缓0.07次。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1997年,全省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和资本金制度,加强投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优化结构,注重提高投资效益,投资总量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平稳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分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完成32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地方投资完成1466.0亿元,增长12.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及国有控股投资974.8亿元,比上年增长9.9%;集体经济投资578.0亿元,增长23.4%;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40.0亿元,增长18.4%。从项目种类看,基本建设投资506.1亿元,比上年增长9.7%;更新改造投资268.3亿元,增长13.1%;房地产开发投资105.6亿元,增长2.2%;其他建设投资912.8亿元,增长20.7%。 新开工项目减少,在建规模扩大。全省施工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7928个,比上年减少24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459个,减少191个。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在建总规模2438.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平均每个项目的建设规模由上年的2766.3万元上升为3076.2万元。 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上升,在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农林牧渔水利业的第一产业投资33.5亿元,比上年增长81.6%,比重由上年的1.9%上升为3.2%。用于第二产业投资568.9亿元,增长7.5%,比重由上年的55.7%降为54.6%。其中能源工业投资243.4亿元,增长16.1%;原材料工业投资112.9亿元,增长15.3%;轻纺工业投资104.7亿元,增长18.9%。用于第三产业投资440.4亿元,增长9.3%,比重为42.2%,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131.3亿元,下降3.9%;社会服务业投资38.2亿元,增长66.3%。 内涵性投资比重加大。在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新建项目投资233.9亿元,比上年增长3.0%,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3.8%降为22.4%;而用于改、扩建的内涵性投资654.0亿元,增长13.2%,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0.8%上升为62.7%。 重点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安排的25项省重点和9项国家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9.2亿元,比上年增长5.9%。建成和部分建成投产的项目14个,主要新增生产能力有:原油300万吨,煤炭400万吨,水泥247万吨,玻璃纤维1万吨,高速公路132公里,港口吞吐能力520万吨,通信电路5.3万条,发电装机容量150万千瓦。 建筑业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由生产型向经营效益型转变过程中迈出可喜步伐。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4%。全省资质五级及以上建筑企业4438个,完成施工产值538.4亿元,其中国有建筑施工企业781个,完成产值187.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比上年增长57.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2808元/人,增长3.9%。建筑市场逐步规范,投承包面进一步扩大,全年承包面达29.0%,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竣工房屋建筑面积365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为43.7%。 五、运输邮电 1997年,全省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加快改革步伐,服务手段和质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综合通过能力扩大,业务量持续增加。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省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989公里,年末达到59260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里程46639公里,比上年增加2718公里。济德高速公路和济聊一级汽车专用路建成通车,使我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期实现了我省公路发展三步走总体规划的第一个目标∶到1997年,全省“三纵三横一环”4000公里的公路主框架建成为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年末,全省高速公路和一级汽车专用路达到834公里,比上年净增150公里。13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乡乡通油路,全省公路密度达37.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营业性汽车29.8万辆,净增1.1万辆。运力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中级客车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专用货车进一步增加。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60340万吨,增长3.6%;客运量3.9亿人次,增长8.3%。沿海地方港口新增东营港一处,新增码头泊位5个。全省港口吞吐量达13586万吨,增长12.5%。滚装和集装箱运输发展较快,渤海湾滚装运输吞吐量比上年增长23.8%,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全省远洋船舶已达54艘33万净载重吨,远洋货运量593万吨。年末全省地方铁路通车里程达370.7公里;全年发送货物562.9万吨,周转量4.1亿吨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