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山东省统计局

199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国民经济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一些新的积极变化,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继续扩大,科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综合

1997年,全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趋势继续得以巩固,社会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总供求平衡关系仍处于基本适度区间,“高增长、低通胀”的宏观格局初步形成。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快速增长。初步统计,1997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6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5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3185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2270亿元,增长14.4%。

物价涨幅在上年明显回落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度回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仅比上年上涨0.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均为近十三年来的最低涨幅。这主要得益于正确的宏观调控和工农业生产有效供给的稳定增长,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物价的上涨。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有所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0%、47.9%、34.1%,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规模经济开始起步。数量仅占独立核算企业11%的2487家大中型企业,其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和利税分别占到全省的60.0%、56.6%和66.9%,对全省工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发挥了骨干作用。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较旺的产品增长较快,平销、滞销产品生产低速增长或下降。

投资、消费、出口保持了对经济增长的适度拉动。199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0%、28.7%和16.3%,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由单项推进向综合配套改革过渡,农业产业化经营、国有企业抓大放小、国有资产管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以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全省51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已全面推开并进入实施阶段。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等五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在推进兼并联合和资产重组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80%以上的县域企业已完成改制任务,120家大中型企业实行银企联手,8户大型企业集团得到重点扶持。企业股份制改造稳步推进,全省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已达464家,其中上市公司达36家。通过资产优化重组,强强联合、以强并弱,生产要素逐步向大企业集中,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集团。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步伐加快,金融调控体系不断完善,调控方式更加灵活,调控手段进一步加强,并加大了对金融风险的监管。

流通体制、外经贸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住房制度、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等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

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突出;农产品销售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二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经济效益不高。资金循环减慢,亏损面和亏损额增加。三是失业和下岗人员增多,就业和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今后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二、农业

1997年,全省各级始终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确保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大灾之年农业和农村经济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各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195亿元,比上年增长0.5%。农作物生产虽遭受了特大干旱和11号台风等自然灾害,但仍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4060万吨,比上年下降6.3%。其中夏粮创历史最高水平,达2243万吨,增长9.2%。棉花总产35.4万吨,油料总产240.9万吨,水果总产786.6万吨,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蔬菜及瓜类总产比上年增长13.6%。

林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1997年全省共完成成片造林1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0.02%。畜牧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据畜牧部门统计,肉类总产量比上年增长6.0%;奶类产量增长7.6%;禽蛋产量增长7.7%。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水产品总量比上年增长4.0%,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分别增长3.3%、9.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4763.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646.3万千瓦,增长7.7%;农用拖拉机(混合台)为95.7万台,增长16.7%;联合收割机达17654台,增长1.2倍;农用汽车7.6万辆,增长7.0%;农村用电量169.5亿千瓦小时,增长6.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86.7万吨,增长1.1%;年末耕地面积666.2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73.7万公顷,增长0.9%,所占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小康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各地农村通电、通车、通话、通自来水的“四通”程度有较大提高。1997年底,全省通电的农户数达到1963.2万户,比重达到98.9%;通汽车的村数达到80308个,比重由上年的89.0%上升到91.5%;通电话的村数达到72051个,比重由70.4%上升到82.1%;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37342个,比重由39.1%上升到42.5%。年末全省农村小康进程达到90.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省各地围绕农村经济的两个根本转变,本着稳定一产、发展二产、促进三产的目标,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乡镇企业进入第二次创业期,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经济更加繁荣。

三、工业

1997年,全省工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转换机制,强化管理,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