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直接利用外资稳步增加。全年批准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项目380个,合同外资15.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实际利用外资11.90亿美元,增长3.2%。利用外资主要来自香港和台湾,港资和台资(含第三方转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的75%左右,日本、美国、新加坡、英国等分列三至六位。年末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达3309家。其中:第一产业66家,第二产业2370家,第三产业873家,其中主要的投资形式是外商独资企业,占72.02%。外商投资企业进一步壮大,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 对外劳务输出地区主要在以色列、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因中东地区局势不稳及国家政策的调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受到较大影响。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19项,合同金额0.5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减少19.59%与64.37%;完成营业额0.75亿美元,比上年上升5.69%;全年外派劳务人员3186人,年末在外人数9430人,比上年末减少390人。 八、金融和证券 继续贯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14.90亿元,比年初增加178.7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645.91亿元,比年初增加88.13亿元,存贷差268.99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18.53亿元,比年初增加176.3亿元,增长27.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9.93亿元,比年初增加57.70亿元,增长22.0%;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80.64亿元,比年初增加68.43亿元,增长13.4%,存贷差237.89亿元。贷款投放结构进一步调整,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现金投放基本正常,全年净投放现金28.72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46亿元;外汇信贷稳定增长,年末全市中资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11.64亿美元,比年初增加0.29亿美元,外汇贷款余额7.88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38亿美元。 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厦门钨业、法拉电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至年末,全市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达16家。年末,全市拥有证券交易营业部23个,全年各证券交易营业部累计成交量达401.01亿元,其中,A股(含基金)成交390.17亿元,B股成交10.84亿元;全年新开户股民户数1.91万户。年末,证券交易开户人数累计达55.91万户,其中,A股(含基金)开户人数54.51万人,B股开户人数1.4万人。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显著。2002年全市组织科技成果鉴定73项,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6项、科技项目评审2项,有41项科技成果获年度市科技进步奖,2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办理科技成果项目登记92项,其中: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的有17项,达到国内领先的有44项,科技成果应用率达83%,首次举办了“厦门市优秀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全年代理申请专利2168件,专利授权1779件,专利职务发明实施率超过90%。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科技产业化项目18项,其中,厦门精图信息公司研发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及“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分别被列入“数字福建2002年三三九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和“国家重点新产品推广计划项目”;联创微电子中心的“微控制CM2000系列产品研发基地”被列为省工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及电子信息产业十大前期重点项目。2002年,厦门市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2002年,同集高技术产业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北大生物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89家,中科大辰信、科华恒盛2家企业还被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介、孵化体系建设加快,年内先后创建了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组建了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厦门金龙等7家企业技术中心,成立了深圳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分中心及科技咨询评估专家库,设立了麦克奥迪、创业中心、信达股份和东南融通等4家企业博士后研究工作站,全国首家科技中介机构孵化园也正式开园,厦门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市小学和初中一年级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实验,并有33所省标、省优幼儿园启动了学前教育课改革,整体实验工作得到充分肯定。厦门职业教育网开通,全市有7所市属职校获准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了23个工种46个等级的鉴定考核。全年新办民办高校5所、民办中学4所,继3所成人高校并校成功后,以鹭大为依托的厦门理工学院的组建再次取得实质性进展,到年末全市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已达415家。 2002年底,全市研究生在学人数4600人,全年招生1870人,毕业769人。全市拥有成人高校3所,全年招生0.83万人,年末在校生1.78万人;普通学校910所,全年招生9.27万人,年末在校生员34.44万人。在普通学校中:有普通高校4所,在校生3.25万人,比上年增长16.1%,年内招生0.99万人,毕业0.5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生1.42万人,增长2.9%;普通中学66所,招生3.72万人,增长11.0%,在校生10.24万人,增长8.2%;职业中学13所,在校生0.82万人;小学374所,在校生14.15万人;幼儿园435所,在园人数3.84万人;各级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416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初中生升学率89.35%,高中普职比为5.5∶4.5,率先实现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到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专任教师2.16万人,新选拔特级教师15名已通过省级评审。全年市中、小学生在第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共获得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及6个三等奖,厦门一中的张若莹等撰写的《厦门文昌鱼遗传多样性及资源保护》在美国举办的第53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获动物学科集体项目三等奖。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远程开放教育发展迅猛。全年共有2.4万人参加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其中报考一级B类的青年干部有六千多人。年末,市电大、职大在册的外地高校就读生员达五千多人,进一步完善了厦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兴旺。2002年厦门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民族之光”全国首届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节、全国首届漆画展、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暨鼓浪屿(国际)钢琴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为“音乐之岛”注入了勃勃生机。到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7个,全年演出场次共887场,国内观众达95.2万人次;电影院、影剧院9家,全年电影放映单位电影演(映)场次1.78万场,观众70.10万人次,电影放映收入达819.89万元;公共图书馆7个,其中少儿图书馆2个,图书总藏量达149.5万册(件);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7个。歌仔戏《邵江海》、高甲戏《上官婉儿》和话剧《青春摇滚》3台剧目分别获得了省第二十二届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剧目奖及26个单项奖、11枚金牌,首次在全省戏剧会演及新剧目展演中荣登榜首;南音乐舞《长恨歌》获国家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新剧目奖”与“文华作曲奖”、“文华演员奖”,并入选文化部2003年春节晚会;市爱乐乐团第一次代表厦门出访日本佐世堡等地取得圆满成功,小白鹭民间舞团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获高度评价,南音乐团赴马来西亚参加二十一世纪国际华乐节获2个金奖。市图书馆和市少儿图书馆分别开通了“厦门读书网”“中国少年儿童信息大世界”——网上图书馆;文物保护工作方面,正式出版了第一本文物保护专业图书《厦门文物保护单位概览》,并完成了全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迹标志的说明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