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厦门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按照加快建设海湾型城市的总体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预期。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2002年,全市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51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61.61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264.21亿元,增长9.9%。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0.5%、72.2%和27.3%,分别带动GDP增长0.2、11.1和4.2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589元,比上年增长12.7%。三次产业比例为3.4:55.8:40.8。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2002年,我市继续贯彻中央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和社会事业重点项目的投入,财政对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明显。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2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4.27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工商税收47.48亿元,增长12.2%,企业所得税8.46亿元,下降44.0%。财政支出8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建设性支出26.12亿元,增长11.0%,经常性支出52.34亿元,增长10.7%。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张力不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对台区位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市场物价持续走低,结构性通货紧缩的压力仍然较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不尽如人意;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2年我市农村″两化″进程与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成功化解了西海域清理、岛内禁养牲畜、加入WTO后农产品加工出口不利、旱灾时间长、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等农业生产不利因素,农业生产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6亿元,比上年增长4.1%。农业龙头企业正在崛起,涌现如意、银祥等2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得到延伸,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

粮食产量下降,经济作物产量增加。农作物因旱灾严重,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37.37万亩,下降22.13%;粮食产量13.74万吨,减少24.44%;种植业总产值完成11.40亿元,增长1.42%。受结构调整和部分稻田因旱灾改种蔬菜的影响,全年蔬菜播种面积为32.83万亩,总产量54.3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17.18%与11.78%;水果主要品种龙眼、荔枝丰收,但价格较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业产值的增长。水果产量5.22万吨,增长1.36%,其中龙眼产量达2.87万吨,增长24.46%;花生播种面积13.14万亩,产量2.06万吨,分别减少5.49%与20.22%;花卉播种面积首次突破万亩,达1.08万亩,比上年增长23.58%,实现产值8643万元,增长23.59%,成为农业的主要增长点之一。涌现了一批生产花卉、红萝卜、马铃薯等专业村,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畜牧业较快发展。银祥“放心肉”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畜牧业生产产业化,并实行产销连锁经营,推动畜牧业较快增长。全年畜牧业实现产值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8%。全年肉蛋奶总产量7.88万吨,增长11.46%;生猪存栏41.40万头,出栏86.31万头,分别增长10.55%与19.46%;家禽存栏294.55万只,比上年减少0.58%,出栏784.55万只,增长4.78%。渔业生产在积极配合西海域清理整顿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海域功能的改变,同时加大对低洼盐碱地鱼池的改造,推广新品种,扶持出口加工企业,渔业生产保持适度增长,完成产值1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21.40万吨,比上年增长5.52%,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5.94万吨,增长3.67%;海洋捕捞产量3.07万吨,增长23.91%;淡水养殖产量2.39万吨,下降1.52%。林业全年完成造林更新总面积415.8公顷,比上年下降38.70%。其中,荒山造林241.4公顷,下降25.24%;迹地更新面积174.4公顷,下降53.09%。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2.6%。主要林产品产量木材采伐量0.91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6.4%。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73%;农用小型拖拉机0.52万台,比上年下降13.12%。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降低了农村电价。全年农村用电量3.7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4.09%。完成了一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66千公顷,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87.9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出现了第一家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工业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11.5亿元,增长2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025.5亿元,增长26.4%。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产值867.03亿元,增长29.1%,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84.5%;国有企业实现产值53.15亿元,增长1.7%,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5.2%;集体企业产值8.46亿元,增长2.0%,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0.8%。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779.42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摩托车、装载机、民用钢质船舶、罐头等产品产量均大幅度增长,而录放音机、照相机、传真机、成品钢材、低压开关板、合成化纤聚合物等产品产量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附表一);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快速增长,高科技产品的生产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亮点。41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525.86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1.3%;重点骨干工业企业继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全市129家上年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25.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5%,比上年增长38.5%。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8.2,比上年提升25.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09.77亿元,比上年增长70.4%;产品销售率98.0%,成本费用利润率8.0%;总资产贡献率13.0%,比上年上升3.7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为85591元/人,比上年提高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