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广播电视建设高水平发展,宽带网建设进展顺利。年内分别完成了厦视4个频道的自动化硬盘数字播出系统、电视台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系统及演播大厅视音系统设备数字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数字电视播出,开通了2套厦视节目、10套卫视节目的网络传送,提前3年实现了国家数字电视规划。还正式开通厦门广电宽带网络业务,推进了城市信息化建设。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758个,其中:各类医院(疗养院)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29个,门诊部39个,卫生防疫机构8个,专科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419人,其中:医生3774人,注册护士2943人;卫生机构床位605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651张。农村中实行合作医疗的村已有259个,占农村总数的85%以上。全市共设置农村医疗点393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58人。 目前,全市无偿献血协会会员已发展到1102人,其中RH(-)稀有血型互助小组会员已有163人。120急救中心被省国防经济动员办列入医疗经济动员中心,参加了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2002年举行的海防演练。2002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3.88岁,其中,男性70.89岁,女性76.72岁;市区居民78.23岁,同安居民70.45岁。 体育事业成果卓著,体育队伍蓬勃发展。2002年,厦门代表团在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上获得了2金2银4铜,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共获得金牌146枚、银牌109枚、铜牌94枚,并取得地市组金牌和团体总分第二的好成绩,打破了9项省最高记录、5项青年记录和20项省少年记录;市青少年运动员在全国青少年大赛上共夺得金牌66枚、银牌45枚、铜牌46枚,并分别夺取了2项世界青年羽毛球赛冠军和2项亚洲羽毛球赛冠军;篮球运动员陈鹭芸随国家代表队出赛第十四届亚运会获冠军;曾国升在第十一届世界航模锦标赛等群体大赛上夺取了C1级冠军和C3级第三名,成为厦门第一个非奥运项目的世界冠军,还填补了我国在该项目上22年来的空白。市羽毛球队、帆板队分别在全国羽毛球冠军赛和全国青少年帆板锦标赛上夺得羽毛球混合团体冠军和温氏级团体冠军。厦门红狮足球队取得全国甲B联赛冠军。 全民健身深入开展,体育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一年来全市在社区、乡镇、公园内新建全民健身路径39套,区属健身点18个,并在环岛路和鼓浪屿设立了4个海滨浴场救生站,全民健身设施进一步完善,以市、区、街道行政为主导,社区体育协会、俱乐部具体运作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更加完备,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体育组织400个,健身辅导站50多个,全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已占全市人口的41%。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成效显著。围绕海湾型城市建设规划,市政府继续加大老企业改造力度,引导大型工业项目向岛外工业区发展,从源头控制污染,在扩大城市建设空间和人口规模的同时,保证了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及不断优化,海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环保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九龙江引水工程的综合治理,完善筼筜湖截污和纳潮冲污工程。大力整治西海域,加强海域水质监测,强化陆源污染物的入海管理。全年在岛内关停搬迁养殖户214家,取缔猪苗供应点12家,在岛外养殖区大力推行“猪、沼、果、林、渔、菌”种养结合的规模化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物质转化封闭式的良性循环和零排放;在海沧启动生活污水回灌绿地项目,开展小区中水回用实验示范;实行医疗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结束了厦门医疗垃圾无序处理的历史。整治餐饮业油烟污染业初见成效,全市餐饮业、企事业单位食堂已有264家改用清洁燃料,为餐饮业油烟整治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全市有36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全市城市环保投资指数2.34%。区域环境噪声值为57.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9分贝。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4,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3.1%;饮用水水源地质达标率97.87%;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93.27%;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分别为97.57%、79.8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87.67%。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1.82%。各项城市环保主要考核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标准,在年内国际“花园城市”评比中,摘取了E组(人口100万以上城市)第一的桂冠,城市环境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十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为10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66.21万人,增加0.28万人。个体从业人员13.50万人,减少1.29万人。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2.73万人,减少0.3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7.87万人,增加2.41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5.90万人,减少2.04万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7849元,比上年增长7.0%。就业形势基本稳定。通过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设立促进就业资金、实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社会保险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优惠措施,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五千多名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全市共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免费培训5961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3535人次。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有20727人,增加1471人,登记失业率为4.08%,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较快。社会保险工作取得新突破,成立了社会保险管理中心,统一经办五大社会保险。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达47万人,覆盖面达95%;参加医疗保险职工达43万人,覆盖面达85%。对外来管理技术人员实行市民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良好,切实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全市6.5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全部通过银行、邮局实行社会化发放,确保了离退休人员100%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低保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年发放低保金达到2035.7万元,解决低保对象10.34万户次30.57万人次。全市城乡低保覆盖率为城镇⒉1%,农村⒈7%,基本达到应保尽保要求。2002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平均达400元/人月,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达880元/人月。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发展稳定。2002年末全市登记户籍人口137.16万人,41.85万户,其中城镇人口96.30万人,占总人口的70.21%。全市家庭户均规模3.28人,比上年缩小0.04人。男女性别比102.95∶100。年内出生人口1.24万人,出生率为9.17‰,比上年上升0.1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0.58万人,死亡率为4.25‰,上升0.25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2.80万人,其中:自然增长0.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3‰;机械增长2.13万人,机械增长率15.68‰,下降了2.25个千分点。据抽样调查,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14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