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8 铜陵市统计局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2003年,我市正在实施的火炬计划有28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13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其中国家级3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数21个。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03年,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实现了“分级办学,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城市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新课程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规模和效益都有明显提升,多元办学格局初步形成,铜陵学院新校区建设开始启动。2003年末,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8674人,比上年增加2289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159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3947人,比上年增加2665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2836人,增加1935人;小学在校学生59217人,比上年减少1731人。200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1534人,比上年增加630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247人;普通中学毕业生12487人,增加1193人,其中高中毕业生2831人,增加375人;小学毕业生10566人,增加62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73.61%。2003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分别为3241人和729人。全年社会考生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1026人次,其中,本科5991人次;全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为619人,其中,本科217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广电中心落成,铜都文华苑项目竣工,新创作的现代都市黄梅戏《青铜之恋》在上海公演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安徽省曲艺节、市第七届“铜都之光”文艺调演及第二届“社区文化活动月”等活动。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站)20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4.5万册;档案馆3个,馆藏档案资料10.64万卷册。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卫星收转站4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9%和100%。

卫生保健工作力度加大。2003年全年争取国债等投入5000万元,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成了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体制改革,市卫生监督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揭牌,初步建立了重大疫病等社会应急反应机制。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95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2860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014人,其中,医生1548人,护师、护士1389人。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学校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市中小学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100%,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2.38%。2003年,我市运动员在全国体育比赛中获金牌1枚;在全省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46枚,其中,金牌27枚,银牌19枚。稳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6次,参加活动人数近20万人,全市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已成时尚。体育产业得到发展,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362万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年报,全市年末总人口70.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897人。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86‰,比上年下降0.0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43‰,比上年上升0.0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3‰,比上年下降0.08个千分点。

劳动力结构进一步调整。2003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4.16万人,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14.05万人,占31.8%;第二产业15.13万人,占34.3%;第三产业14.98万人,占33.9%。年末全市职工人数14.3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94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1.3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2万人。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2003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4.4%。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3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方针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扩大就业,加大社保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居民收入,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2003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9731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986元,增长11.0%。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9元,比上年增长10.7%,人均消费性支出5055元,增长3.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25%,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791元,比上年增长5.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89元,增长3.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新建住宅54.44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1.1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7%。2003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本币)8859元,比上年末增加1737元(本、外币为9250元,比上年增加1741元)。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2003年,全市养老、失业和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养老和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城镇职工。2003年末,全市有44.3万人次的职工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比上年末净增加0.4万人次,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9万人。城市低保工作实现了应保尽保,低保规范化工作进一步加强,确保了低保对象的全员覆盖。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进展。2003年,全市实现新增就业人数13835个,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年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496人,通过多方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行弹性就业、阶段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措施,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有力地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各类福利机构拥有床位827张,年末在院人数701人。年内实施了“关爱女孩”工程和“星光计划”,重视做好残疾人康复等工作,成功争取并实施了“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国际援助项目,免费治愈403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等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保护。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有效推进,第二批“星光计划”项目顺利完成。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76个,其中星光老年之家56个,社区从业人员5830人。实施了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婚姻登记率达100%,晚婚率达95%以上,依法办理收养登记,确保登记合格率达100%。全年优抚安置工作扎实开展,我市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全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5008.6万元,巩固了企业达标排放成果,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年内新增废气处理能力26.89万标立方米/小时,新增废水处理能力0.56万吨/日。大气中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03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1毫克/立方米;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0.26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13毫克/立方米。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烟尘控制区面积34.4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17.3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