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这一主题,牢牢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以“工业立市、工业兴市”为战略重点,全面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的要求,克服“非典”疫情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全年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实现。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初步核算,全年共实现生产总值103.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5%,较上年增幅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8亿元,下降3.4%;第二产业增加值59.74亿元,增长14.9%,其中工业增加值48.9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8.22亿元,增长11.3%。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59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3176元/人,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11.5%和12.4%。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上年的5.8∶56.2∶38.0调整为4.9∶58.0∶37.1,三次产业结构明显呈现“二、三、一”的特征,充分反映了我市以工业兴市的发展战略。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中小企业产权与职工身份“两个置换”扎实推进,全年共有70户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实施了以公有资本退出和职工身份置换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截止到2003年底,列入市考核的230家企业已完成151家,列入省政府调控的68家企业已完成39家,一批企业通过改革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全年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5578人,至此,我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部顺利出中心,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成功实现向失业保障制度转轨;资产重组力度加大,授权范围内国有资本的布局和结构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调整,部分企业通过出售、出租、引资嫁接等方式,盘活了大量资产,为自身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在全省位次靠后;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县区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不充分;经济发展后劲仍显不足,对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不多,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发展。2003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8.20亿元(调整后的口径),与上年同口径比较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4.52亿元,增长3.3%;林业产值0.98亿元,增长9.1%;牧业产值1.41亿元,增长5.0%;渔业产值1.30亿元,增长0.3%。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073公顷,同比下降0.9%。粮食播种面积22639公顷,比上年减少820公顷,粮食总产量11.13万吨,比上年下降19.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818公顷,较上年增加325公顷,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了11.8%,全年总产量5323吨,比上年下降14.3%;油料总产量14693吨,比上年增长5.9%。全市经济作物及蔬菜瓜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由上年的46%提高到47.4%。林业生产快速增长,绿色通道不断延伸,林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766公顷,比上年增长58.2%,其中退耕还林3210公顷,同比增长34.5%,森林覆盖率32.7%。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10891吨,比上年增长4.1%;禽蛋总产量3331吨,增长2.5%。全年水产品产量18422吨,比上年增长1.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村电网改造二期工程、水利国债项目和第五批集体泵站技改等工程完工并开始发挥效益。2003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2.5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7084吨,下降2.5%。农村用电量8096.3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0.7%。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00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社会工业完成增加值48.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1990年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23.3亿元,同比增长25.0%,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43.1亿元,增长33.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5%。 近年来,铜陵工业的长足发展对全市经济总量扩张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市上下围绕“做强有色、做精化工、做优电子、做大建材”的工业发展思路,克服困难,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和造就了竞争力强的产业和产品,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陵工业。2003年,我市有色、化工、电子、建材、纺织等五大支柱工业增长较快,完成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0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达22.7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3年,全市2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6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其中,铜产量24.3万吨,增长8.2%;化肥产量(折纯)31.24万吨,增长8.3%;电子元件产量29239万只,增长40.3%;水泥产量251.88万吨,增长55.0%;生铁产量28.07万吨,增长20.5%;焦炭产量35.23万吨,增长49.0%。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8.4%;产品销售率达101.84%,比上年提高了3.9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2.30亿元,比上年增长62.0%,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5.63亿元,增长83.0%。2003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6.6,比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为编制该指数以来年度最好水平。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5%。建筑行业在规范中发展,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已经资质就位的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个数977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559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2.25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153.6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11.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7.67万平方米;全年实现利税5365万元,比上年增长7.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03年,全市上下积极抢抓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的投资力度,使投资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7亿元,同比增长32.2%,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速。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21.02亿元,增长24.7%;集体经济投资3.52亿元,增长31.8%;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76亿元,增长129.3%;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18.57亿元,增长30.0%。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4.83亿元,增长16.1%;更新改造投资18.11亿元,增长48.3%;房地产开发投资9.31亿元,增长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