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8 马鞍山市统计局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内成功举办了2004年中国国际吟诗节,大型灯展等群众文化活动受到广泛赞誉。专业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黄梅戏儿童音乐剧《男子汉行动》进京演出引起强烈反响。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幸福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29万册,电子藏书5万册。艺术表演团体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5个。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7.5%,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6%。年末共有有线电视台、站26个。年末综合档案馆2个,档案资料11.71万卷册,总建筑面积4092平方米。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卫生建设与疾病控制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紧急救援中心基本建成,传染病专科医院开工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当涂县启动实施,农民参保率达83.8%。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采取果断措施,取得了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斗争的重大胜利。年末共有卫生机构26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室、诊所共有196个。共有病床2983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293人。全年四苗全程接种率达99.8%,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9.9%。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在参加全省18项常规比赛中,马鞍山市共获得金牌68块、银牌52块、铜牌51块,超过上年省常规比赛金牌总数。在组团参加的全国体育舞蹈大赛、省首届体育大会和省首届特殊奥运会上均取得好成绩。承办了中朝女子手球对抗赛,成功举办了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和省首届体育大会开幕式。

十二、资源与环境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进展。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30余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19种,其中,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13种,水气矿产1种。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面推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全年环保资金投入达7亿元,环保投资指数逐年上升,工业污染防治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超过98%,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95%以上。新增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36平方公里,新增烟尘控制区面积36平方公里。市容市貌继续改观。雨山湖进行综合整治后,水体质量显著改善,由劣Ⅴ类提升为Ⅴ类乃至接近Ⅳ类,“城市明珠”焕发新的光彩。佳山公园、雨山公园和采石延园相继建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8%。农村继续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示范户创建工作,全市建成各级绿色学校近20所,各类生态村16个,生态示范户23个。生态市建设正式启动,“生态马鞍山”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被批准为安徽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清洁生产试点城市。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稳中有降。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24.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22万人,非农业人口58.17万人。据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为10.3‰,死亡率为4.7‰,自然增长率为5.6‰。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全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89元,比上年增长15.9%;人均消费性支出7272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85元,比上年增长27.6%,自1998年以来首次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幅。

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在全省率先突破1万元,达11821元,当年增加2318元。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城乡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37.24万平方米。其中:城镇107.06万平方米,农村30.18万平方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2.1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9.9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持续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0.45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31万人;有20.69万职工和8.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27.3万人。低保管理继续规范,“应保尽保”进一步落实,组织开展分类施保。全市在册享受低保户分别为11305户和26565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经认定的职业介绍机构为44家。全年共对9652人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劳动部门共举办用工洽谈会105场次。全年新增就业2.77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74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35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福利类收养性单位32所,社区服务中心11个,社区服务设施933个。

注:

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马鞍山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