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芜湖市统计局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在趋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坚持“加快发展,强市富民”的发展战略,依托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投资需求的迅速扩大,克服了“非典”和气候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推进了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初步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8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幅为近五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34亿元,下降3.3%;第二产业增加值166.42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97.53亿元,增长9.7%。工业化实现程度进一步加深,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5:57.7:33.8。人均生产总值为12941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突破1500美元,达到1564美元。

财政收支。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4.02亿元,增长13.1%;营业税4.59亿元,增长29.5%;企业所得税1.85亿元,下降3.1%。全年财政支出2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市场价格。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5%,涨幅最大;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4.4%;居住类价格上涨1.1%;衣着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等价格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城市商品零售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0.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进程步伐不快;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2003年,受春季连绵阴雨、夏季持续高温等不利天气和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农业生产有所下降。大宗农产品中,粮食下降幅度较大,播种面积101.07千公顷,总产56.57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5.0%和16.9%;油料恢复性增长,总产比上年增长5.5%;棉花和水果(含果用瓜等)产量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19.2%和15.2%;蔬菜、水产品、肉类产品产量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参见下表)。种植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例由上年的38.8:61.2调整为37.8:62.2。林业发展较快,全年造林面积7283公顷,比上年增长69.7%,其中,防护林6565公顷;经济林561公顷。退耕还林面积7116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3.4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5%;拖拉机2.47万台,比上年增长2.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5.2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5.6千公顷。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顺利完工。芜湖江堤加固工程投入使用;万春一站、养马滩二站等排涝泵站基本建成;北埂泵站开工建设。县乡道路建设进度加快。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主体带动作用愈加明显,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持续上升。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5.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总量的增长贡献率达69.2%;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4%。360户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8.45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9.22亿元,增长26.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9.84亿元,增长55.7%;私营企业19.41亿元,增长23.9%。大中型企业89.02亿元,增长36.6%。

工业结构。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9.55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7.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8.90亿元,比上年增长52.9%。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建材、汽车及零部件和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的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84.0%。水泥、塑料型材的生产量分别突破580万吨和20万吨,纸面石膏板的生产量超过1600万平方米;轿车年产量达到10万辆水平,生产量居全国前八位,汽车仪表亦超过50万台;空调产量近200万台,比上年增长136.6%。高新技术产品增多,新产品产值比重达到42.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工业效益。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保持高位,为199.4%,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利润19.64亿元;实现利税45.14亿元。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1%。

建筑业。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116家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全年单位工程施工个数3537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1.21亿元,施工面积59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44万平方米,实现利润6300万元,实现税金15900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93亿元,比上年增长47.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6.55亿元,增长23.9%;更新改造投资42.03亿元,增长119.6%;房地产投资25.93亿元,增长50.4%。全年新增固定资产62.80亿元,项目建成投产率为28.0%,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43.9%。资金主要投向工业和交通邮电业项目,占总投资的51.7%。

重点工程建设。合杭高速公路芜宣段建成通车。长江大桥南岸接线立交完成主体工程。芜马高速公路完成桥涵和路基工程。市区至三县快速通道改造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奇瑞轿车二期、海螺荻港水泥二期、鑫科精密铜带、海螺型材六期一单元等项目建成投产,奇瑞三期、塔奥汽车零部件、新兴铸管铸造基地、锦江集团高密度板、东泰纸业高强度瓦楞纸、烟厂“十五”综合技改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芜湖电厂五期扩建、华电芜湖电厂、青弋江分洪道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

招商引资。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2亿美元,达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8.2%;新批外资企业70家;实际引进省外资金45.12亿元。意大利菲亚特马瑞力动力、德国巴斯夫汽车涂料、美国亚新科橡胶密封件、新加坡精元汽车轮毂和邯郸新型铸管、福建耀华玻璃、杭州锦江高密度板等一批世界著名或国内知名企业(产品)落户芜湖。

园区建设。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和县区各类特色经济园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1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4.43亿元;实际利用内资57.3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3亿美元;区内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2.56亿元。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46亿元,引进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征用土地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近10亿元,这两项均相当于前十年累计总量的85%;区内新建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3.6亿元,比上年增长47.8%。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亚兰德储能材料正式投产,金海马家居广场投入使用,景观大道一期工程和好美家装饰材料博览城等一批三产项目进展顺利。县区特色经济园区全年开发土地面积6.16平方公里;引进项目135个,其中建成投产项目9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5亿元;实际引进内资9.59亿元;区内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34亿元。园区已成为各县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