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举办首届舞动合肥舞蹈大赛等全市性大型文化活动6次。组织”绿都之春“新年音乐会、”庐州放歌“——百场文艺下基层、CCTV迎奥运走进合肥、三河水文化节等演出活动,全年完成各类专业文艺演出441场。创作剧本7个,涌现出《李清照》、《村长娘子》等一批庐剧优秀作品。国家级合肥”动漫产业基地“落户合肥。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举办广告节、家博会等各类会展120场。深入三县农村和大建设工地,为农民和大建设者放映电影3134场。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92个村2628户广播电视覆盖任务。完成5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年底全市图书馆图书藏有量307.82万册,比上年增长9.8%。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1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0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2.28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2万张,比上年增长20%;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6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8256人、注册护士9825人,分别比上年增加882和1958人。每千人拥有床位4.69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48人。 精心组织合肥市第九届运动会,共设比赛项目三大类42个大项、636个小项,7000多名运动员报名参赛,成为历届市运会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组团参赛安徽省第二届体育大会夺得31枚金牌,名列全省第一。积极承办2008年跳水冠军赛暨奥运选拔赛、华东八城市摔跤比赛等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筹备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开展了24项市级以上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各级各类群众健身活动达1000多项次,直接参加活动人次近100万。体育彩票全年销量达2.14亿元。 九、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486.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83万人,增长1.6%。其中,市区人口203.49万人,增长2.6%;非农业人口210万人,增长3.1%。户籍人口出生率10.6‰,死亡率3.7‰,自然增长率6.9‰,比上年下降2.3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501万人,增长2%,城镇化率达到62.4%。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91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5368元,增长19.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7年的2.99:1缩小为2008年的2.9: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752元,增长18.3%,恩格尔系数为39.6%,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3705元,增长17.3%。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0603元,增长18.3%。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建筑面积25.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9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7平方米。 全年共有58.28万户次、118.48万人次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城市低保金1.69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低保提标扩面,保障人数10.24万人,发放农村低保金5877.53万元。城乡医疗救助改革力度加大,22.88万人次享受城乡医疗救助金2194.2万元。 截止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4.9万人,比上年增加13.76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9.65万人,比上年增加12.2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8.01万人,比上年增加10.2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4.1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4.78万人,比上年增加14.03万人。全市敬老院119所,集中供养率达30%,比上年翻一番。全年福利彩票累计发行3.45亿元,销量居全省第一。 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1,比上年下降25%;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2.38,比上年下降15%。 全年新增公园23个,新建各类园林绿地13357亩。全市已建成31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71.81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6.7%。建成烟尘控制区23个,面积203.19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0.7%。全年有29天空气质量级别Ⅰ级(优),232天空气质量级别Ⅱ级(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1天,优良率71.3%,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工业废水达标率超过9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危险废物处置率100%。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