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舟山市统计局 二○○六年二月十五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六六决策”,按照省委“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和市委“争领先、打头阵、创特色、求实效”的要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面建设“平安舟山”,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增速居全省各市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9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107.3亿元,增长19.7%,其中工业增加值81.6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5.8亿元,增长16.2%。各县(区)经济均保持快速增长。定海区生产总值增长15.4%,普陀区增长14.8%,岱山县增长15.4%,嵊泗县增长14.0%。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6.0:38.2:45.8调整为14.3:39.5:46.2。200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26931元,约3325美元。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为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海洋经济增加值166亿元,增长16%,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1%。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预算内财政总收入28.5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21亿元,增长25.7%,增速居全省各市首位。其中营业税增长32.6%,所得税增长34.2%。地方财政支出31.94亿元,增长10.4%。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1.7%,涨幅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4%,涨幅回落7.4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1.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0%;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2.9%,其中商品住宅价格上涨14.9%,房价涨幅呈逐季回落态势。(价格变动情况见附表1) 城乡就业稳步推进。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349个,共有5770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渔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继续加快。2005年末,全市渔农村从事一产的劳动力13.8万人,比上年减少10.7%,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23.44万人,比上年增长4.8%,其中从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劳动力分别增长24.7%和12.4%。渔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到62.9%。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矛盾依然突出,综合竞争实力还不强;渔农民转产转业难度仍然很大,渔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牢固;外贸出口压力增大;海洋环境资源保护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2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渔业总产值78.4亿元,增长4.5%;农业总产值5.9亿元,增长2.4%;林业总产值0.2亿元,下降5.3%;牧业总产值2.7亿元,增长7.1%。2005年末全市耕地面积16.73千公顷,比上年末减少5.2%。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调减。全年总播种面积27.23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1%;粮食播种面积11.78千公顷,产量5.2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2.1%和12.3%。油料、蔬菜、水果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经受了自然灾害的考验,产量基本保持稳定。畜牧业生产形势较好。2005年,全市生猪饲养量33.17万头,增长10.2%。全年肉产量1.86万吨,增长21.3%,其中猪肉产量1.54万吨,增长24.1%。禽蛋产量8324吨,增长9.2%。农产品无公害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年末全市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25个,面积6.33万亩。(渔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见附表2)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渔业结构继续调整。200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24.08万吨,比上年下降4.9%,其中地方渔业产量119.68万吨,下降2.5%。国内捕捞引进和推广了对资源破坏小、经济效益好的作业方式和技术,尤其是灯围作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共有远洋渔船290艘,全年远洋渔业产量15.52万吨,比上年下降22.4%。海水养殖业积极引进和推广养殖新模式和新品种,水产养殖品质全面提升,养殖示范基地和优势产业带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1.79千公顷,产量12.38万吨,分别下降9.6%和7.7%。全市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达到24个,累计有24个养殖水产品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 “双转”工作有效推进。2005年末全市有机动渔船9103艘,比上年末减少128艘,渔船总吨位80.42万吨,减少2.27万吨,总功率136.99万千瓦,减少4.82万千瓦。年内全市共拆解捕捞渔船323艘,总马力2.77万千瓦,分流捕捞渔民2708名。“暖人心、促发展”工程深入实施,“双转”渔民的技能培训成效显著。全年培训渔农村劳动力2.2万名,帮助1.41万名渔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结对帮扶渔农民4555户。 三、工业、盐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403.64亿元,增长3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35亿元,增长25.7%。产销衔接良好,全市工业销售产值389.11亿元,增长29.3%,产销率96.4%。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重工业份额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总产值116.08亿元,增长31.6%,高于轻工业增速9.9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比重42.2%,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见附表3) 临港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2005年,全市临港工业总产值250.75亿元,增长40.7%,高出全市工业增幅10.7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62.1%,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7.9%。船舶工业高速增长,实现产值58.12亿元,增长91.1%,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8.9个百分点。年末全市造船能力达到110.9万载重吨。临港型粮油加工业总产值16.1亿元,增长95.1%,电力工业、化纤制造业分别增长12.9%和54.1%。 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63家,比上年增加1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5.4亿元,增长36.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到48.4%。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利润7.09亿元,增长18.8%。全年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考评得分为185.88分,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