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7 台州市统计局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继续加强,全市产品质量指数达96.2%,产品省定检批次合格率为88.0%。全市列入首批3C认证的企业734家,正在申请81家,已通过627家。气象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有气象服务站11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个,国家基本站3个。

各类教育事业发展跨上新的台阶。基础教育实现普及化,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8.88%和99.73%;高中段教育快速发展,全市有普通高中82所,在校生9.47万人,初升高比例达到89.34%,比上年提高5.76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了全省84.6%的平均水平。全市有各类职业高中52所,在校生6.5万人。全市高考上线人数达24215人,比上年增长13.3%,上线率达87.76%,全市被高校录取24021人,其中普通高校录取21288人,比上年增长21.5%。高等教育取得新的进展。台州学院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全年招收各类学生3011人,全日制在校生7420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整体合并台州工业学校,全年招生1673人,全日制在校生4348人;台州电大全年招收普通高校学生364人,全日制在校生1016人;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获省政府批准筹建。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发展,全市现有全日制民办学历教育机构108所,民办中小学在校生达8.2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全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6%、97.3%、86.6%和65.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文艺创作成绩喜人,小品创作获全国第十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评选银奖和全省小品比赛创作、表演金奖各1个,摄影作品获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铜奖1个。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圆满举办了元宵大型踩街活动、市二运会开幕式文体表演。500家基层文化俱乐部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有自办广播节目8套,自办电视节目10套,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01.1万户,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35%和98.64%。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完成了1103个自然村的农村广播电视入户工程建设,解决了近12万人的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全市有线数字电视于12月16日正式开通,成为全省第一家同时开通县(市、区)数字电视的地级市。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97家,床位1135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780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7837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22人,其中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1.42人。妇幼保健工作在巩固中发展,孕产妇死亡率为15.53/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06‰。全市有5.17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其中农民献血3.71万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76家。农村卫生状况继续改善,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6.3%,卫生户厕普及率66.1%。农村居民住院医疗保障制度试点启动。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市共夺得全国比赛金牌15枚、银牌6枚、铜牌9枚;省级比赛金牌71枚、银牌63枚、铜牌71枚。2003年我市首次组团参加了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成功举办了市第二届运动会。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共有环境保护机构28个,各类工作人员341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0个,环境监测人员163人。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建设,玉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温岭、仙居、天台已完成省级生态示范区规划编制,并已组织实施。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7.8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2.6%;目前已建成规范化饮用水源保护区33个,烟尘控制区达到476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120.4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稳定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552.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5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146.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万人。全年共出生6.66万人,死亡3.35万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2.08‰和6.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全部职工人数32.87万人,城乡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82.33万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有职业介绍机构248个,介绍就业成功人数17.43万人。全年再就业培训1.3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有56.42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在职职工49.02万人,离退休人员7.4万人,全年共支付养老金7.59亿元;全市有29.6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其中在职职工21.97万人,离退休人员7.63万人;工伤、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01万人和12.35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2.07万人,全年共发放失业保险金1250万元,失土农民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住院医疗保障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46个,床位5221张,收养3341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6751人,全年共投入低保资金3220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9元,比上年增长15.2%,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5359元,增长7.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城镇集体以上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18246元,比上年增长16.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7.7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7.98平方米。

注:1.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地区GDP的中文名称由“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改为“地区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