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7 湖州市统计局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加大。2003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61.5亿元,其中污染源治理投入2649万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额6378万元。全市已有城市污水处理厂七座,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19万吨/日,在建十座,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22万吨/日;建成医疗固体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医疗固废收集点2604个,覆盖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

三废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中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为61.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6%,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998万吨,同比增长0.4%,排放达标率97.0%;工业废水COD排放量为7009万吨,减少11.0%,排放达标率97.0%;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5.81万吨,增长8.2%,排放达标率94.5%;工业烟尘排放量1.32万吨,减少1.0%,排放达标率97.6%;工业粉尘排放量6.38万吨,减少12.7%,排放达标率96.4%。建成区烟尘控制区面积为72.7平方公里,覆盖率100%,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65.1平方公里,覆盖率80.3%,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98.7%。

生态市建设初见成效。全面启动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市的新一轮"四城联创"工作,生态市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制定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深入开展矿山企业整治和"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关停小矿山企业40家,集中清除水葫芦22万亩,整治河道123公里。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康庄"工程为抓手,完成1793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有5个全面小康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安吉县生态县规划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论证,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生态日;德清县全国生态示范区通过国家组织的验收。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户籍人口数量有所下降。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总数256.78万人,比上年减少0.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2.3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53万人,非农业人口74.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22‰,人口死亡率为7.58‰,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出现负增长,为-0.36‰,比上年下降1.75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7元,增长10.7%,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36元,增长9.6%,增幅比上年高出2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431元,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96元,增长14.6%。城乡居民食品支出比例进一步下降,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8%和42.6%,比上年下降3.3和1.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1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5.7平方米。据调查,2003年末市区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52台、冰箱96台、空调112台、摩托车26辆、电脑20台、移动电话99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22台、冰箱52台、空调38台、摩托车81辆、固定电话96部、移动电话103部。城乡居民储蓄增长较快。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60.55亿元,比年初增加45.90亿元,比上年多增13.26亿元,人均存款突破万元大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全面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2003年全市净增就业岗位3.5万个,有2.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4.0%。社保扩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5.34万人,比上年净增1.1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4.1万人,比上年净增0.88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85.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9.5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6.23万人次,共计7981万元。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84万人,同比增加27.0%,全年发放保障金1441万元,比上年增长34.5%。全市拥有社会福利机构84个,床位3801张,增长23.9%,年末在院人数2851人,增长56.1%。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和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均水平有关数据均按户籍人口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5、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指年销售总额在2000万及以上的批发贸易企业和年销售总额在500万及以上的零售贸易企业。

6、限额以上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