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湖州市统计局

湖州市统计局

2003年是我市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虽然遭受了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电力紧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全市上下奋发拼搏,努力克服负面影响,国民经济依然呈现出增长势头猛、经济效益高、发展协调性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增长连创新高,质量效益显著提高。据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8.97亿元,增幅达14.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32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267.95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165.70亿元,增长15.5%。人均GDP达19032元,同比增长14.8%。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1.20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26亿元,增长42.0%,增幅列全省首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0.5%,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四大主体税种保持了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34.2%、29.8%、23.1%和36.2%。

产业结构继续改善,经济活力不断增强。2003年第一产业发展总体平稳,但亮点较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得益于工业化的加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尽管遭受"非典"影响,但由于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发展较快,总体上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3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2.2:54.1:33.7调整为11.3:54.8:33.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发展加快。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实现了较快增长。200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6.45亿元,同比增长7.5%,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39.31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11.71亿元,增长9.4%,牧业产值15.80亿元,增长9.0%,渔业产值19.63亿元,增长8.5%。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68.11万亩,同比下降3.2%;油菜播种面积65.12万亩,下降14.8%;茶叶面积14.25万亩,增长16.3%;蔬菜瓜果面积为82.80万亩,增长5.9%;花卉苗木面积为10.03万亩,增长1.35倍;粮经比例由上年的52:48调整为51:49。特种水产、畜禽养殖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65万亩,比上年增长1.2%,水产品总产量16.69万吨,增长9.9%,优质水产品种比重上升,特种水产养殖面积37.23万亩,占57.3%;全年家禽出栏达2305.57万羽,比上年增长40.8%;生猪出栏142.13万头,增长10.2%;年末奶牛存栏2498头,比上年增长1.16倍。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133家,农产品批发市场16个,无公害和森林食品基地131个,其中2003年新增88个。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488家,其中2003年新增48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位运行。2003年工业经济虽然受到电力紧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工业生产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88.62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增幅比上年提高15.9个百分点,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其中轻工业产值297.58亿元,增长22.0%;重工业产值291.03亿元,增长36.7%,高于轻工业14.7个百分点。在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9个行业大类实现增长,其中24个行业增幅超过20%,有15个行业增幅超过30%。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最大的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四大行业的产值增幅分别为16.0%、34.7%、31.7%和55.6%。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4.52亿元,同比增长46.8%,其中利润总额37.71亿元,同比增长65.8%,增幅均列全省第一位。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完成利润总额28.86亿元,同比增长87.2%,其实现的利润占全市规模以上利润的比重高达76.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3.85亿元,增长41.5%;其它企业实现利润5.00亿元,增长8.5%。分行业看,33个行业均实现盈利,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全年实现利润6.73亿元,同比增长1.93倍,取代纺织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最大利润源;纺织业实现利润6.18亿元,增长44.1%。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考核得分为230.50分,比上年提高27.75分,得分列全省第二位。全市利税超千万元的工业企业129家,比上年增加35家,利税超亿元的有6家。亏损企业51家,比上年减少15家,亏损面由上年的5.9%下降到3.9%,亏损企业亏损额4939万元,比上年减少46.0%。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2003年全市三级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面积达912.8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0%,竣工面积460.05万平方米,增长8.9%,实现利润2.69亿元,增长36.5%,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5.81亿元,增长28.9%。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额保持快速增长。2003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97亿元,同比增长33.8%,连续3年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第一产业投资3.51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投资144.47亿元,增长33.7%,第三产业投资119.99亿元,增长35.1%。

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工业性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工业性投入143.05亿元,增长33.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3.4%。限额以上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50.94亿元,增长31.1%,其中民间投资138.46亿元,增长39.2%,民间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0.6%。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增加。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41.52亿元,增长40.4%,商品房施工面积479.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9%,竣工面积156.0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67.49万平方米,销售额30.41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62.5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六个百亿"工程开局良好,全年完成投资100.74亿元,其中水利8.5亿元、交通19.25亿元、能源17.5亿元、城建环保40.9亿元、社会发展10.7亿元、信息化3.89亿元。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71亿元,增长21.5%,25个重点项目全面竣工,完成了长电公司一期、青铜北路、三环北路(仁皇山新区段)、红旗路西延一期、杭长南路改造等一批骨干工程。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浙江段一期、500千伏湖州(善琏)变电所、长电公司二期、宣杭铁路复线、三环北路(东段)、苕溪路东延二期、俞家漾公园等重点项目先后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