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03所,在校学生46.57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29所,在校学生分别为16406人、41649人,比上年增加2137人和1712人,毕业生人数分别为3309人、12241人,比上年增加507人和3959人;普通中学141所,小学262所,在校学生分别为15.25万人和18.25万人。全市共有专任教师2.29万人,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5.3人,比上年增加0.2人;幼儿园163所,在园幼儿5.85万人。全市各县区均成为省级教育强县、教育强区,有5个镇成为首批示范性教育强镇,36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通过了省首批标准化学校的评定。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以上,初中升学率达到89%;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上线率达86.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剧院、影剧院4个,公共图书馆4个,总藏书量80万册;文化馆(艺术馆)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67个,省级“东海明珠”乡镇24个;博物馆(纪念馆)7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63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30个。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14.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77万平方米。“十百千万工程”成效明显,全年共引进高雅艺术演出44场,举办大型广场文化活动294场,组织基层文化活动2277场,开展电影下乡放映7316场次。南浔镇入选“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和“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德清县、长兴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51.95万户,比上年增加2.91万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8%;数字电视用户1000户,比上年增加400户。全年出版各类报纸3136万份,其中湖州日报1568万份,湖州晚报1316万份。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拥有体育场馆20个,体育场地面积19.67万平方米,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65次,参加活动人数4.72万人。在省级以上运动会上获得奖牌数99枚,其中金牌29枚,银牌25枚,铜牌45枚。培养等级运动员88名、等级裁判员13名。 十、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 医疗设施不断完善,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819个,医院、卫生院128家,其中三级医院3家。拥有医疗床位8721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859人,比上年增加112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04人,增加302人,注册护士3269人,增加186人;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床位数3.4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2人,其中拥有医生1.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继续推进,实现了行政村的全覆盖,全市有175.07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2.9%,列全省第一,全年报销金额达5564万元,比上年增长67.7%。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全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110个。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共支付7.63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7.9亿元,发放6.71万人次失业保险金2778万元。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37.91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2万人,比上年增加2.1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0.37万人,比上年增加3.0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57万人,比上年增加4.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3.83万人,比上年增加3.88万人。年内制定出台了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政策,并于7月1日实施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新办法。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市区最低月工资标准由560元调整为610元,非全日制工作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由4.8元调整为5.2元;三县最低月工资标准由510元调整为560元,非全日制工作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由4.4元调整为4.8元。降低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住院起付标准,普遍下调了600元至800元;扩大了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由原来的1389个品种增加到2142个品种。全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7023人,全年发放低保保障金额3115.2万元,增长28.3%。全市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人数达到7.78万人;全市“五保”“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94.9%,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 十一、人口、就业和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基本稳定。年末户籍人口257.58万人,其中男性130.36万人,女性127.22万人;非农人口77.81万人,比上年增加1.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91万人,出生率7.41‰;死亡人口1.69万人,死亡率为6.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6‰;计划生育率97.9%。 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1万个,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2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91万人。全市拥有政府主办的公益性劳动力市场38家、职业中介机构67家。全年再就业培训1.24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与上年持平。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75元,同比增长14.0%,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12.6%,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88元,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12.8%,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和4.9个百分点。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108元,增长18.4%,增幅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21元,增长14.5%,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05年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9%和38.3%,分别比上年下降5.0个和3.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9.8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4.8平方米和1.6平方米。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8.4%,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平方公里,基本完成了南太湖大桥、三环北路、苕溪东路、红旗路西延二期、南街北延等“五路十桥”工程建设。市区污水截流工程基本完成,中心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万吨。天然气管网完成145公里,用户覆盖面达4万户。全年新增绿地200公顷,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4平方米,顺利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考评验收。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市村庄整治累计投入28亿元,完成6105个自然村、454个行政村的整治工作,受益人口达到123.6万人,有56个村成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6个乡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康庄工程累计完成路基改造1200公里,路面硬化1400公里,1063个行政村已全部开通等级公路。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已完成通村数1044个,通达率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