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经济合作稳步推进,出境劳务、投资取得新进展。全市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3.71亿美元,增长22.8%;外派劳务1453人,期末在外劳务7025人。企业境外投资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全年新批境外企业74家,项目总投资2103万美元,中方投资1858万美元。 财政、金融 财政增收较好。2003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30亿元,增长25.9%,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5亿元,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9.4亿元,增长32.4%;中央财政收入185.6亿元,增长21.2%。各主要税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完成增值税136亿元,增长21.2%(剔除免抵调增增值税因素,同口径增长22%);营业税完成41.3亿元,增长29.4%;企业所得税完成59.7亿元,增长28.7%;个人所得税完成24.4亿元,增长34.4%。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投向重点突出。全市财政总支出187.09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农林水气支出10.5亿元,增长24%;医疗卫生支出7.55亿元,增长31.7%;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和“文化大市”政策,保障教育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保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43.9%和31.7%。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2764.3亿元,比年初增加730.52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059.63亿元,比年初增加197.27亿元。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2223.02亿元,比年初增加668.63亿元,增长43.0%。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已连续三年实现“双降”,年末不良贷款率为4.95%,比年初下降3.8个百分点。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企业技术改造为主的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贷款209.9亿元,增长57.8%。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发展,年末贷款余额为231.92亿元,比年初增加89.9亿元,增量比上年多32.93亿元。 保险业持续稳健发展。全年保险金总额达9927.47亿元,总保险费收入38.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0.2%和23.1%。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3.35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25.01亿元。全年总保险赔付金额达9.4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 城市建设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东部新城区、余慈组团、杭州湾新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不断深化。全年完成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90.4亿元,其中市区投资54.3亿元。市区重点建设南外环、北外环、宁姜路、大闸路、育才路、通途路等城市骨架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日湖公园、福明公园、南站广场、滨江大道及景观二期。全年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长度120公里,其中市区40公里;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66公顷,其中市区136公顷。 交通、邮电 全年交通邮政及仓储业投资达4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南岸连接线、绕城高速西段相继开工。从郁浪浦到甬江口全线94公里300吨级航道的杭甬运河也己建成。全市新建公路134公里,改建公路264公里。农村公路投资1.27亿元,完成路基139公里,路面186公里。全市完成客运量2.5亿人次、货运量1.46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18%。车船运力快速增长,运力结构不断改善。全社会汽车拥有量超过21万辆,增长26%。其中载客汽车11.92万辆、78.84万客位;营运载客汽车9217辆,12.88万客位。快速客运集散网络初具规模,全年共开通高速和快速客运线路达73条。 港口建设有新突破。2003年新竣工5万吨级码头2个,集装箱码头4个。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85亿吨,名列大陆沿海港口第二位,比上年增长20.9%;集装箱吞吐量277.22万标准箱,增长49.2%,增幅已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位。世界排名前20位的班轮公司均己落户宁波港。集装箱月航班突破460班,在欧洲、地中海、北美等主要贸易地区,达到了日均一班以上的密度,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球的集装箱运输网络。 邮政、电信业务稳步增长。全年邮政和电信业务总量分别为4.72亿元和53.9亿元。全市电话普及率达68.76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119.7部/百人,农村电话普及率49.99部/百人。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成效明显。建立并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并出台了《宁波市排污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宁波市秸秆禁烧管理办法》。严格按国家产业政策,加强项目选址管理。全市共否决各类不符要求项目600余个,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全市有35家单位被命名为环保模范单位。建成烟尘控制区19个,面积295.9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4个,面积135平方公里。宁海县已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余姚市泗门镇、慈溪市周巷镇通过了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验收;全市有5个乡镇和12个行政村的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省(市)验收。宁波保税区、开发区等49家区域和企业通过IS014000认证。大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I、II级环境质量优良天数336天,占全年总数92%。 科技、教育 全年共组织实施市级各类科技计划1431项,获得国家级项目115项,专利授权量3300件。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5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已建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家,并积极推进与中科院、兵科院、浙江大学、哈工大“两院两校”为重点的国内科技合作,全年共引进高新技术项目269项,引进、共建技术开发机构31个,引进各类人才2.85万人,其中博士、博士后72人,硕士762人,高级职称300多人。截至2003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3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万人,高级职称1.3万人,中级职称8.7万人。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701所(含技校),在校学生111万人。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保持在100%和99.9%。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高教南区基本建成,高教北区启动建设,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为7.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2%,全国高校统考报名录取率85.9%,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有新发展,全市职业中专(含职高)招收学生2.67万名,成人中专普通班招收1323名,参加实用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达35万人次,企业全员培训率38%。社会力量办学热情进一步激发,全市颁发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的学校(园)共有1642所,民办教育机构的资产从上年的23.7亿元增加到29.9亿元。“三残”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