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开放步伐,加速经济发展。1992年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心公布宁波市列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及首批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一年来,改革开放向前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国民经济由全面回升进入了新的高速增长阶段,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我市今后几年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初步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金融贷款和货币投放压力增大,零售物价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偏高,农业基础仍不够扎实。 一、第一生产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1992年全市农村在坚持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加快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兴农,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全市农业增加36.7亿元,比上年增长5.9%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开始起步,农作物结构有所提高。粮食由于播种面积缩小,总产量181.62万吨,比上年减少11.6%,棉花、油菜籽产量有所减少,但其他多种经营发展势头都很好,蚕茧、蔬菜、茶叶、水果生产再获丰收。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肉、禽、蛋、奶均有不同程度增产。渔业生产,水产品产量有较大增加。农产品出口迅速增长,外贸收购额达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林业生产:全市改造低产林田1.3万亩,新封山育林8.5万亩。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条件继续有所改善。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投工3071万工,土石方3359万立方米,姚江流域一期、横山水库扩建、黄坛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都超额完成了计划工程量。年末拥有机械总动力170.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2.5万吨,增长0.8%;农村用电量16亿千瓦时,增长18.5%。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354.2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等非农产业经济比上年增长45.9%,占农村经济的比重比上年上升3.6个百分点。 二、第二产业 1992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1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工业增加值110.3亿元,增长22.8%,建筑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28.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57.9%上升为58.6% 工业:1992年,全市工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步伐,随着投资需求迅速回升,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增长。全年工业总产值486亿元,比上年增长30.9%。产销同步增长,全年乡及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337.8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140.54亿元,增长32.2%;轻工业销售产值197.2亿元,增长28.0%。在工业销售产值中,国有工业销售产值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集体所有制工业销售产值211.4亿元,增长37.3%;其他经济类型工业销售产值22.4亿元,增长38.5%。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33%,其中,重工业为96.99%,轻工业为94%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加快,全年工业销售产值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发电量、原油加工量、钢材、水泥等重要能源、原材料产品保持高速增长,汽车、拖拉机、内燃机、工业锅炉等机电产品增长保持较高势头,纱、布、呢绒、空调器等适销对路的轻纺产品持续增长。出口产品增长看好,全年出口产品销售产值55.6亿元,比上年增长46.1%。优质产品产值81.04亿元,增长22.9%。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5%。新产品开发进展加快,全市新产品产值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倍。 乡镇工业在规模、水平、效率等方面都迈出了新的一步。全市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288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增长32.1%和25.8%,出****货值27亿元,增长81%。产值上千万元的乡镇企业达499家。 工业经济效率扭转了前几年持续滑坡的趋势,逐步回升。1992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上年的104.2提高到108.9。其中,工业产品销售率由93.2%提高到95.3%;资金利税率由14.7%提高到14.9%,成本利润率由6.4%提高到6.5%,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净产值计算)提高23.3%。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1.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但整体经济效益水平依然较低,产成品资金占用较多,国有企业亏损面还比较大。 建筑业:随着我市开发建设速度加快,投资规模扩大,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明显加快。全员劳动生产率2.35万元/人。比上年提高24.1%。全民所有制单位建筑企业施工面积70.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4万平方米。 三、第三产业 1992年,我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22.8%上升为24.1%。在第三产业中,运输邮电业增加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商业、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18.8%;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32.4%。 运输邮电业:随着生产建设速度加快,我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各种运输工具的客、货运输量全面增长。运输网络不断拓展,杭甬高速公路已破土动工,栎社机场新增8条航线。港口建设突飞猛进,货物吞吐量连上台阶,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四千万吨大关。 电通信事业加快发展。1992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2.96亿元。比上年增长60.9%。年末市内电话用户7.3万户,比上年净增2.1万户;农村电话4.9万户,净增2万户;年末开通移动电话业务,移动电话0.14万户;无线寻呼用户1.96万户,净增1.34万户。 商业、物资:1992年,我市着力转换商业企业经营机制,培育市场体系,商业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市商业系统实行“四开放”企业已占总数的85.7%,华联、二百、城隍庙等大中型商场先后实行了股份制。市场建设加快,商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据统计,全市改造、扩建、兴建和规划各类市场和商业网点88个,计96万平方米,约需投入资金18亿元。其中较大的有路林、望湖桥、轻纺城等市场;精品、明都商厦建成,商业综合楼结顶;市区老商业网点改造已完成投资74%。 市场商品供应充裕,销售稳中上升。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8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6%。在社会商品资料零售总额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69.5亿元,比上年增长23.3%,社会集团零售额9.8亿元,增长40.3%,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9.8亿元,增长17.2%。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国合商业比上年增长28.7%,集体所有制单位增长11.1%,个体商业增长27.4%。吃、穿、用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吃的商品增长19.4%,穿的商品增长26.3%,用的商品增长30.5%。高档音响、录像机、空调器、电话机等新兴高档消费品销售量均成倍以上增长,彩电、冰箱、洗衣机、进口手表也呈较高的增长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