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199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96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39.75亿元,增长57.5%;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投资24.75亿元,增长1.45倍。在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中,中央项目投资13.18亿元,增长11.4%,地方项目投资26.57亿元,增长98.1%。投资结构继续调整。用于第三产业的投资增加,在全民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1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4.3%上升为41.7%。用于能源、原材料工业投资14.64亿元,增长63.6%;用于交通,邮电部门投资3.74亿元,增长37%。重点工程建设进展加快。全市在建14个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6.4亿元,比上年增长42%。北仑港二期、甬江大桥、程控电话3大工程和镇海石化总厂二期、象山大目涂、依维柯汽车前桥、李惠利医院4大工程先后建成投产使用和部分建成投产使用,有力推动了我市的经济建设。 六、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1992年,海曙、江东、江北三区用于城市建设资金10060万元,重点建设了六路一桥为主的33个市政项目。完成桃渡路、芝兰巷、彩虹南路改造工作;环城北路改造顺利进行,完成孔浦桥以东地段建设;中兴北路改造完成计划70%。甬江大桥竣工通车,改善了江东、江北的交通状况。较大的城市建设项目还有城市供水工程,已完成同世界银行的谈判工作,进入工程招投标阶段;宁波大桥完成选址,大桥方案正在论证;完成横山水库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造的人民路、药行街、百丈街、解放路等“四路”工程谈判工作已完成。继续推行城市燃气工程,完成新增一万户液化气开户工作 旧城改造速度显著加快。1992年,江东、江北、海曙三区完成各类拆迁项目46个,拆除旧房4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6705户。三区房地产开工204万平方米,其中旧城改造116万平方米,竣工53万平方米。中山路改造20个项目全部落实,目前各个工程都按计划进展顺利。 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出台,为我市房改进一步深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全年共收缴各类房改资金1029万元,公积金收缴率96%。基本完成人均三平方米以下特困户解困工作。 城市绿化继续得到加强。建成姚江、南郊公园一期工程,新增城市公共绿地42.7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4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上升到20%。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推行市长环境目标责任状,积极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了对18个重点污染单位监督管理,对水防染源进行调查登记,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建设农村生态村有所进展,鄞县上李家村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称号。 七、物价 1992年,在宏观环境相对宽松的条件下,全年加快价格改革步伐。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调整了粮食购销价格,基本放开了消费品的价格管理。市场调节价比重日益扩大,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基本放开。全年物价涨幅有所提高。 1992年全市零售物价价格指数为111.4,其中,食品类115.4,衣着类105.9,日用品类102.2,文化娱乐用品类100.4,书报杂志类100.0,药及医疗用品类103.6,建筑装潢材料类109.5,燃料类128.7。 全年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112.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19.5。全年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11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6。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控制,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516.72万人,比上年增加2.56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4.29‰,比上年下降1.72‰,城乡居民总户数180.09万户,比上年增加1.67万户,户均人口为2.86人。 宁波市区总人口110.44万人,比上年增加0.99万人,人口总增长率为9‰,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7.32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据对市区200户居民家庭说话抽样调查,1992年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50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72元,增长23.2%,扣除同期生活费用价格上升因素,实际提高9.8%,是1987年以来提高最快的一年 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为1624元,比上年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提高9%,其中生产性纯收入为1447元,农民从第二、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增长幅度大大高于第一产业,其中从乡村企业得到的收入比上年增长21.3%,其增加额占全部增加额的48%。 劳动领域的各项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1992年各级职业介绍所发展到163个,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15372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1.7%。劳动合同制有了较大进展,合同制职工达16.46万人,占全部职工的21.7%。 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面继续扩大,全市已有46.3万职工和9.5万离退休人员参加统筹。年末全市职工人数为75.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4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72万人。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1992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22.44亿元,比上年增长23.4%,职工平均工资3030元,增长2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有所改善。全年城镇住宅投资6.88亿元,新建住宅91.23万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十四年来,新建住宅最多的一年,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为8.44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1.4平方米。 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大幅度增加。年末储蓄余额79.25亿元,全年净增储蓄18.65亿元,全市年末人均储蓄达1534元。 福利事业:1992年全市城乡各类社会福利院242个,床位数达5446张,收养人数4452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国家救济达4.86万人次。建立社会保障网络97个,社区服务设施1135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