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宁波市统计局

2002年是宁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的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宁波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港口开发、对外开放、科教发展、城市化“四个突破”,扎实推进新世纪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各项经济指标普遍好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综合

国民经济运行稳健。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高出年初制定的调控预期目标3.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约5.2个和0.9个百分点,GDP增速为近几年最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6:54.8:37.6调整为7.0:55.2:37.8,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仍居主导地位,其对GDP贡献率达62.6%,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为35%。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均保持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15%、12.3%、12.5%。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8.4亿元,增长26.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1.84亿元,增长3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4.5%上升到17.2%。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十一项考核指标综合得分为223.42分,比上年提高7.4分;实现利润152.19亿元,增长31.3%。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上升,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0元,比上年增长18.8%,高于全省平均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64元,增长7.5%,农村居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到86.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62.39亿元,比年初增加162.93亿元。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2年底,全市有3.46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7%。

农业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村各项改革的力度,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5.6亿元,比上年增长4%。

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棉油面积继续调减。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7.2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8%;蔬菜、蔺草、草莓、花木等经济作物面积在上年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增1.74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从上年4951调整到4555。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到10.47万公顷,花卉苗木面积发展到1.67万公顷。实现种植业总产值73.6亿元,增长4.7%。

以注重提高生态效益为主的林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共完成造林更新面积6千多公顷,平原植树1100万余株,退耕还林2600公顷,新发展经济林、竹林3200公顷。林特产品经济效益明显。全市水果总产量为90.95万吨,其中瓜果产量为49.67万吨,水果总产量虽比上年减少15%,但产值达14.3亿元,增长17.6%,呈现量减价升的好局面;竹笋、名优茶等均有较快增长。全年林业总产值达4.9亿元,与上年持平。

畜牧业稳定发展,规模化养殖比例继续扩大。全市生猪出栏151万头,比上年增长4.5%,家禽出栏3062.87万只,增长21.1%。肉类总产量达15.1万吨,增长11.6%;禽蛋产量11.8万吨,增长8.7%;牛奶产量1.74万吨,增长56.1%。特种养殖势头较好,黄羽肉鸡、放养土鸡饲养量增长快速,其中宁海振宁土鸡增幅达1倍以上。獭兔、野猪、鸵鸟、梅花鹿等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加工企业也迅速壮大。全年畜牧业产值达到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渔业养捕结构继续调整。通过对棉桔地和低洼低产田的调改来发展水产养殖业,全市海水养殖总面积达4.39万公顷。深水网箱呈现较快发展势头,新增深水大型网箱97只,总数159只。稻田养殖已达3422公顷。全年水产品总产量88.72万吨,其中:海水产品82.06万吨,淡水产品6.66万吨。全年实现渔业产值60.5亿元,比上年增长8.2%。

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绿色农产品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已制订了152项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其中市级标准25项。宁波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市农业局农业环境检测站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基本建成蔬菜、猪肉、禽肉(蛋)水产品、茶叶等八大农产品检测网络。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已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个,国家级绿色农产品10个。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7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491.4亿元,增长17.6%。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传统产业调整和改造初见成效,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98.1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占规模以上企业近20%。新产品生产增势迅猛,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246.40亿元,增长43.2%。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销售产值195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4%,产销率达到97.47%。工业产品中出****货值573.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出口超亿元企业达到87家。前三位出口行业分别是服装业、电气机械及普通机械制造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原油加工量1188.3万吨,比上年增长10.8%;发电量285.7亿千瓦时,增长0.3%;服装65569.0万件,增长10.8%;卷烟42.8万箱,增长4.5%;房间空调器292.8万台,增长118.2%;移动电话机734.2万部,增长163.0%。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63.79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实现利润152.19亿元,增长31.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0.67亿元,增长22.8%。烟草加工、石油加工及电气机械制造等三大支柱行业实现利税总额94.88亿元,比上年增长43.7%。工业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保持产、销、利同步增长,出口快于内销的良好势头。全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有20家;实现利税超亿元的25家。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完成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65.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623万平方米,增加244.2万平方米。建筑施工企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17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84万元/人。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全面增长的好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1.3亿元,增长27.9%,其中:基建投资290.4亿元,增长24.5%,更新改造投资159.6亿元,增长25.7%,房地产投资126亿元,增长45%。分行业看:农田改造、农业水利、流域治理等得到加强,全年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投资额15亿元,增长70.4%。工业企业投资热情继续高涨,累计完成投资243.2亿元,增长38.9%。园区建设加快,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4亿元,增长8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5.5%。社会投资意愿增强,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全年民间投资额达340亿元,增长45.3%,占全社会投资额的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