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泰州市统计局 2006年2月22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紧紧围绕“翻番小康”目标,努力克服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十五”计划顺利完成。2005年度,泰州市再次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居第74位。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为建市以来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20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479.80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249.60亿元,增长13.9%。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第二产业为67.8%,第三产业为28.5%,第二产业仍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0:58.5:30.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417元,增长15.6%。 地方财力明显增强。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13.95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30.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6.91亿元,增长34.3%。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6.7%、21.3%和62.2%。财政总支出82.26亿元,同比增长27.7%,地方一般预算支出62.37亿元,增长26.0%。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三农”、社会保障、抚恤和社会救助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分别增长39.8%、45.5%和50.9%。 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101.6%,物价上涨1.6%。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3升5降。食品类、居住类、烟酒及用品类分别比上年上升4.9%、2.9%和1.9%,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及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1.7%、3.0%、0.2%、3.1%和0.5%。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末回落0.4个百分点。培训农村劳动力3.3万人,新增农村劳务输出7.5万人。培训城镇职工5.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5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8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产业升级步伐还需加快,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逐步显现;劳动就业供求压力仍未缓解,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67.2万吨,同比增长3.5%;棉花产量1.7万吨,同比下降30.6%;油料总产量15.2万吨,同比下降4.6%。 林业、牧业、渔业稳定发展。全年实现造林面积10.40万亩,森林覆盖率8.5%;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4.5万吨,增长2.7%;禽蛋总产量12.0万吨,与上年持平;牛奶总产量2.1万吨,增长12.1%;水产品总产量21.0万吨,增长4.1%。 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0万亩,优质农产品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新建畜禽养殖小区2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推进,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20个,新增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农产品51个。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50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4.57亿元,增长19.0%,利税4.63亿元,增长16.3%。 机械化水平不断上升。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7.02万千瓦,增长1.4%。大中型拖拉机2891台,小型拖拉机29630台。推广大中型高性能农机具600台(套),各类联合收割机504台,增长14.2%。水稻插秧机984台,增长29.0%。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8.18万千瓦,增长1.8%。农村用电量37.81亿千瓦时,增长16.4%。 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实现水利建设投资14780万元,完成各类土方3227万方,新开、疏浚大、中河沟219条648.8公里1388.2万方,配套小沟以上建筑物1640座,建设衬砌渠道96.3公里,维修、改建圩口闸100座,新建、改建机电排灌站75座,加高加固圩堤282公里220.3万方,建立高标准农田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2万亩,治理平原区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04.6亿元,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3.39亿元,增长23.5%。其中,国有企业19.32亿元,增长25.4%;集体企业45.13亿元,增长14.4%;股份合作企业6.87亿元,增长31.0%;股份制企业181.84亿元,增长25.3%;外商和港澳台企业52.21亿元,增长20.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8.02亿元,增长34.5%。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发展加快。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79.91亿元,增速达28.2%,比轻工业快9.9个百分点,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的比例调整为44.4∶55.6;私营工业蓬勃发展。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81.66亿元,增长29.1%,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2.4%提升到25.2%,贡献率达25.7%,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0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明显体现了出口强劲的拉动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170.0亿元,同比增长40.4%。 工业运行质量全面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实现利税总额107.8亿元,增长28.2%,其中利润总额54.8亿元,增长32.3%。亏损企业数171个,同比减少168个,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5亿元,同比下降23.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4.1,比上年提高22.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7.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行业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47.50亿元,为第一大行业,比上年增长21.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131.01亿元,增长33.1%;医药制造业产值129.94亿元,增长21.5%;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126.66亿元,增长3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103.03亿元,增长31.2%;纺织业产值101.56亿元,增长27.9%;金属制品业产值88.31亿元,增长37.1%。 工业技改投入大幅增加。2005年,全市实施技改项目2219个,计划总投资390.7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267.8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额208.00亿元,同比增长35.0%。在2004年实现两年倍增计划的基础上再次实现了投入总量两年翻番。当年实施投入3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首次突破200个,达到21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46个,已竣工项目102个,其中实施亿元以上项目4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7个,已竣工项目15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