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加快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人和职业教育趋向合理。全市拥有普通高校4所,在校学生3.7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1.84万人;普通中学130所,在校学生16.59万人;职业中学22所,在校学生1.43万人;普通小学392所,在校学生19.7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0.07万人;幼儿园175所,在园幼儿4.8万人。全市各类学校教职员工3.3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55万人。中小学教职员工2.5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05万人。 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99.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1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01%;普通高考录取率82.87%。其中:本科录取率42.03%。职业学校对口升学率稳步上升,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36.4万人次,参加社会自学考试8.53万人次。全年投资1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15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果。精心组织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日出江花》大型歌舞晚会,“金秋职工之声”音乐会、“欢乐家园”广场文化活动,音乐剧《快乐推销员》荣获全国大奖。成立“江苏润扬大桥艺术团”“中国文心雕龙资料中心”“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镇江博物馆扩建工程动工,焦山碑林维修扩建工程竣工。收缴非法音像制品80余万张。《镇江日报》《京江晚报》质量提高,发行量增加。广播电视光缆网络改造步伐加快。广播、电视覆盖率100%,市县联网率100%。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质量有明显提高,开展“走进百城”系列活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系列电视片“走遍中国?镇江篇”。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5个,总藏书量119.5万册(件);拥有剧院、影剧院86个;无线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 卫生事业改革深化,稳中求进。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92个。其中医院32个,卫生院81个。拥有执业(助理)医生4957人,注册护士3682人。公共卫生职能进一步强化。制订霍乱防治等5个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设立3个省级、21个市级疾病监测点。完成8项省市级重点灭螺工程,灭螺面积268万平方米。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常见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社区卫生服务进程加快,农村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有所提高,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投资3亿元,建成市第一人民医院门急诊外科综合楼,第四人民医院妇幼保健楼。 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顺利推进。建成全民健身工程2个,工程点43个,新增场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总投入300多万元。全市举办10项17次市级体育竞赛,成功承办第十四届世界女篮锦标赛、全国女子足球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甲A比赛、全国青年女篮联赛等四大国际性和全国性重大体育赛事。参加省第15届运动会,获得金牌17枚、银牌13枚、铜牌22枚。3人5次打破省田径纪录,4人6次打破田径年龄组纪录。向国家队输送1名优秀运动员,向省队输送4名优秀运动员。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实施一批城市重点工程和民心实事工程。全年城市基础设施投入47.9亿元,房屋拆迁面积突破62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57.7公里。做足“显山、露水、透绿、现蓝”生态文章,彰显“城市山林,大江风貌”城市特色。完成长江路三期拓宽改造工程,新建新河桥和塔影湖桥,全长近6公里的长江路一、二、三期全线贯通,沿江风光带风采毕现。完成南徐路生态大道建设,该大道全长5.17公里,总投资3.7亿元。完成火车站广场改造工程。实施解放路南段高架桥面贯通。整治出新中山西路、电力路、解放北路、运河路等6条城市道路,铺设人行道板面积8.5万平方米。改造16条街巷道路1.04万平方米,出新房屋83.3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完善污水截流系统,新建1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完成CAST池土建主体工程,启动古运河水质变清工程,大力推进西津渡保护建设。全面启动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铺设管道44.7公里。 公用事业持续发展,城市设施进一步完善。年末拥有公共交通客运车辆425辆,其中新增109辆。全面推进公交IC卡,客运总量7086万人次。新开辟公交线路2条,优化和延伸线路5条。拥有出租车辆1256辆。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57.5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煤气供应总量406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3.5万吨,气化率进一步提高。实施18小时保洁工程,城市卫生状况有所改善。 绿化亮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增绿化面积265.8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94.78万平方米。继续推进古运河整治及风光带建设。住宅小区路灯更新改造得到加强。年末市区拥有路灯2.24万盏,市区路灯亮灯率99.1%。 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创模”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建设开始启动,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稳中有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去年均有所削减。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64.88平方公里,覆盖率保持100%。噪声达标区面积44.5平方公里,覆盖率70.8%。城市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全年空气质量污染指数由上年的92下降到85,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294天,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质满足II类标准,市区工业废水处理率100%,消烟除尘率10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1%,其中危险废物处置率100%。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全市户籍总人口267.13万人,比上年增加0.5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84万人;女性人口131.29万人。市区总人口100.04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47‰,比上年上升0.02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69‰,比上年上升0.2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2.03‰下降为1.78‰。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1%,劳动就业培训3.97万人,安置特困弱势群体3230人再就业。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33.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43.75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社会化发放,支付养老金7.33亿元。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3万人,兑付保障金652.71万元。发放抚恤补助优待金2477.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