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运输生产运行正常。全年完成客运量58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8%。其中:铁路客运量443万人次,增长1.6%;公路客运量5390万人次,增长4.2%;水路客运量21万人次,下降22.2%。完成货运量4285万吨,增长4.5%。其中:铁路货运量406万吨,增长6.0%;公路货运量3460万吨,增长3.5%;水路货运量419万吨,增长12.0%。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697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长航完成货物吞吐量2216万吨,增长3.0%。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23.5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40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415处,邮路总长度达3139公里。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4.75万门,电话用户76.4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5.2万户,电话普及率每百人拥有64.4部;农村电话用户41.2万户,电话普及率每百人拥有42.3部。全市拥有公用电话1.94万部,电话普及率每千人拥有7.3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7.33万户,增长26.7%。通信网络、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年末互联网用户达18.16万户,增长37.3%。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市场销售稳中有升,物价运行稳中趋涨。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6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个体经济零售额43.3亿元,增长10.6%,占全市比重32.2%。在消费品市场中:城市消费品市场平稳转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90.88亿元,增长8.3%;农村消费品市场有所启动,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3.74亿元,增长8.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9.79亿元,增长8.0%;餐饮业零售额16.79亿元,增长12.6%;制造业零售额10.02亿元,增长7.2%;其他行业零售额3.17亿元,增长15.9%。 市场建设取得进展。年末拥有各类市场249个。在各类市场中:消费品市场235个,成交额133.9亿元;生产资料市场14个,成交额8.4亿元。 市场物价虽有短期波动,但总体价格水平略高于上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3,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8.7,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从分类看:商品性消费价格呈现下跌,而非商品性消费价格仍呈上升趋势。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拓宽。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力度。成功举办2001年中国镇江旅游节暨科技经贸洽谈会,以及“世界华商镇江行”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温州等地成功组织或参加了一系列经贸洽谈活动。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4.5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自营进口总额7.08亿美元,下降11.8%;自营出口总额7.46亿美元,增长13.2%。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258个,增加79个,协议利用外资10.85亿美元,增长174.8%,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个。实际利用外资3.26亿美元,增长11.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0617万美元,增长20.7%,实际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88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9%,年末境外从业人员5080人,增长22.8%。 ?⑶ㄉ栉炔椒⒄梗庀虼饔妹飨浴H形甯鍪〖犊⑶屡钅?46个,总投资达54亿元,其中: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9个,协议利用外资金额5.88亿美元,占全市比重54.2%;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占全市比重57.1%,开发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旅游发展势头良好,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全年接待旅游、参观、访问、探亲、经贸洽谈以及从事其他活动的国内外游客496.36万人,增长9.6%,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0.68万人,增长1.8%。在接待境外游客中:外国人5.58万人,增长22.6%;港澳同胞2.3万人,下降39.1%;台湾同胞2.01万人,下降6.9%。接待国内游客485.7万人,增长9.8%。全市旅游总收入47.5亿元,增长3.1%,其中:旅游创汇收入5333万美元,增长6.9%;国内旅游收入43.1亿元,增长2.9%。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40.81亿元,净增8.4亿元,增长25.9%,是历史上最好的年份。其中:中央财政收入19.12亿元,增长32.1%;地方财政收入21.69亿元,增长20.9%,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3.1%。全市财政总支出24.77亿元,增长19.0%。 金融形势稳定发展,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5.45亿元,比年初增加48.0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14.2亿元,比年初增加11.2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1.76亿元,比年初增加29.63亿元。在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219.72亿元,比年初增加12.5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3.59亿元,比年初增加13.25亿元。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贷款发展迅速,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2.28亿元,比年初增加6.02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承保总额897.2亿元,增长8.7%。保费收入8.01亿元,增长37.4%。保险业务赔付总额1.26亿元,增长10.5%,其中:财产险1.05亿元,增长6.1%;寿险0.21亿元,增长40.0%。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5万人,科研开发机构27个,科技投入6.29亿元。全市组织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966项,完成61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2项,省级项目80项。获省? 萍冀浇?8项,获市科技进步奖69项。全年实施国家和省星火计划12项,其中国家级8项;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31项,其中国家级16项。 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群,推动高新产业化发展。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1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528个,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324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204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96.9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8.63亿元,分别增长37.4%和45.1%。企业创新机制逐步健全,全市厂办科研机构394家。省、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项。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市技术合同金额2.05亿元,增长3.0%。专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专利申请量323件,授权专利197件。 教育结构调整加快,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加快,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得到积极发展。全市拥有普通高校3所,在校学生3.5万人,增加0.9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学生1.86万人,减少0.32万人;普通中学134所,在校学生15.53万人,增加1.41万人;职业中学24所,在校学生0.99万人,增加0.32万人;普通小学453所,在校学生21.35万人,减少1.1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0.09万人,增加0.03万人。幼儿园209所,在园幼儿5.1万人,减少0.21万人。全市各类学校教职员工3.4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52万人。中小学教职员工2.5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04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