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市学龄前三年幼儿教育普及率94.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0.9%;普通高考录取率77.9%,本科录取率41.7%。职业学校对口升学率稳步上升,成人教育进一步推进,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达33万人次,参加社会自学考试4.74万人次。 办学条件改善,布局逐步优化。建成国家级重点职高2所、省重点普高15所,4所高中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省级验收,一批中小学、幼儿园被评为省示范性校(园)。64%以上的乡镇基本达到教育现代化省定标准。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投资1.5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22.3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市场健? 捣⒄埂O群缶淖橹幌盗兄卮笪幕疃3晒侔臁蹲呦蚧曰汀反笮透栉柰砘帷ⅰ督蕉嘟俊反笮凸愠∥囊昭莩觥ⅰ督鹕街埂反笮兔窦涿袼滓帐醣硌莸然疃R慌幕帐踝髌吩谑〖兑陨媳热谢窠薄P〉ぞ纭冻破牌拧贰⑿⊙锞纭段舛馇椤贰⒀镏萜阑啊兑槐示仍挚睢肪竦萌谑唤臁叭盒墙薄苯鸾保冻倘盏蔽纭坊袢捌压⒔薄贝醋鹘鸾薄⒈硌萁鸾保妒侣ァ贰渡饺ぁ坊袢捌压⒔薄贝醋鹘鸾薄⒈硌菀薄!墩蚪毡ā贰毒┙肀ā分柿坑兴岣撸⑿辛吭龃蟆9悴サ缡庸饫峦绺脑觳椒ゼ涌臁9悴ァ⒌缡痈哺锹示锏?00%,市县联网率100%。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质量有新的提高,成功举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风光片卫视大赛。文化设施改造加快,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5个,总藏书量116.3万册(件);拥有剧院、影剧院86个;无线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 卫生保健得到加强。年末有各类卫生机构715个,其中:医院28个,卫生院87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7732张,其中:医院病床位4854张,卫生院病床位2566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928人,其中:医生5361人、护师和护士3555人。全市基本实现以乡(镇)为单位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84.0%的乡(镇)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或大额费用医疗保险覆盖率34.0%。强化卫生防疫工作,全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比上年下降10.2%。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完成各种疫苗接种32万人次,其中“四苗”覆盖率达98%以上。 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开始实施,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生机勃勃。先后举办万人集体长跑迎国庆活动,万人晨练迈进新世纪和全民健身活动周等。承办第四届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及其他比赛活动。全年组织参加省、国家各项体育竞赛,获金牌43枚、银牌38枚、铜牌27枚。镇江籍运动员秦志戬和队友夺得4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混合双打冠军,李若凡获亚洲象棋锦标赛冠军,薛鹏获亚洲沙滩排球巡回赛辽宁营口站比赛亚军,张国凤在全国象棋个人赛中获得冠军。国际间体育交流频繁,先后接待6批境外体育团体和体育爱好者,向省级运动队输送11名优秀运动员,向省体校输送7名新生。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打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实施一批城市重点建设工程和民心实事项目,创下“投资量最大、拆迁量最多、建设速度最快、工程质量最优”的历史记录,城市建设四大重点工程全面完成。“引资大道”镇宝路拓展改造工程、“城市客厅”大市口广场、“珍珠项链”长江路拓宽改造二期工程和中山路、解放路中心路段美化亮化整治出新四大重点工程,总投资4亿元,占全年城建总投资的75.0%。拆除各类房屋10.37万平方米,建设和改造道路总里程8.2公里,新增道路面积9.2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2.8万平方米,道路两侧建设绿化带和小游园,配置新型路灯以及其他交通附属设施,极大改善了城市形象,显现“城市山林,大江风貌”独特个性,凝聚民心民力,成为新世纪镇江迈向现代化城市的标志性形象。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加快西津渡古街保护建设,复建金陵渡小山楼,建成西津渡碑林等。昭关石塔、观音洞、救生会三个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2001年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完成街巷道路改造1.35万平方米,治理危房2万平方米,抗震加固1.18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2.2万平方米。污水截流建设加快,完善头摆渡泵站,建成新河桥泵站,完成长江二期工程截流管道,开工建设迎江桥泵站,启动“西气东输”工程。 公用事业继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年末拥有公共交通客运车辆325辆,其中新增75辆。客运总量达8362万人次。新开通公交线路5条,调整和延伸线路17条。加快出租车更新步伐,拥有出租车1258辆,基本更新完毕。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铺和改造供水管道,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57.5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煤气供应总量3478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3.34万吨,气化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街巷小区清扫保洁“三位一体”试点取得经验并正在推开。 绿化亮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增绿化面积45.54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20.79万平方米。继续推进古运河整治及风光带建设,住宅小区路灯更新改造得到加强,消灭无灯小区24个,年末市区拥有路灯1.93万盏,市区路灯亮灯率达98.5%。 城市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全面启动“创模”工程,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上年均有所削减,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60.2平方公里,覆盖率保持100%;噪声达标区面积41.88平方公里,覆盖率70%。城市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市区工业废水处理率100%,消烟除尘率100%,固废综合利用率83.72%。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统计,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266.58万人,比上年减少0.0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31万人;女性人口131.27万人。市区年末总人口62.82万人,增加0.28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45‰,下降1.2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41‰,下降0.4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0.81‰上升为2.03‰。 劳动领域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6%,安置分流下岗职工0.25万人,再就业率47.4%。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31.9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9.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41.24万人。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59691万元,实现社会化发放100%。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加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9813人,兑付保障金566.9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41.73万人,增加1.2万人,其中在岗职工31.56万人,减少2.62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742元,增长14.3%。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增加3.3万人;个体从业人员10.9万人,增加3.2万人。据城乡居民生活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8元,增长7.4%;人均实际消费支出7413元,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4191元,增长5.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6.75亿元,比年初增加32.78亿元。消费结构不断改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年末城市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23台、电冰箱93台、空调机53台、摩托车18辆、家用电脑11台、移动电话44部。农村百户居民家庭拥有自行车204辆、洗衣机65台、彩电72台、电冰箱32台、空调机4台、摩托车33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