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年施工房屋面积831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2%,竣工房屋面积3512.2万平方米,增长22.4%,房屋竣工率为42.2%,新增固定资产1235.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9.4%。全市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高速公路135公里,发电机组能力96.5万千瓦,变电设备350万千伏安,化学药品250万吨/年等。 基础设施建设 绕城高速西南段,沿江高速公路,苏虞张一级公路,东环、南环、西环以及友新高架建成通车,市区“三纵四横四段”道路改造工程顺利完成。绕城西北段、苏沪、苏昆太等在建高速公路进展顺利,年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98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大,新建改建公路1092公里。苏州港建设加快推进。 建设与规划管理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展开,初步完成总体规划修编方案构思和四沿战略规划,平江、沧浪、金阊的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吴中越溪城市副中心规划,以及一系列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重点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古城及部分重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完善。以规划为龙头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完善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带动功能。以公共绿地、路桥绿化为重点,市区新增绿地48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 公用事业 市区通过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验收,127条城市主干道建成了无障碍道路,盲道总长388公里。市区新建、改建、整治道路路面506.7万平方米,城区新建改建高标准公共厕所32座,雨、污水实现分流,敷设污水、雨水管道232公里,同时还对城市路灯等市政设施进行了维护,城区安装与古城风貌一致的宫灯式路灯3176套。公交优先、出租车扩容成效显著。共建71座园林式公交候车亭,其中57座实施港湾式改造。市区新增公交营运线路13条,新增更新公交车308辆,全年运客总量2.93亿人次;新增出租车800辆,提高了出租车的档次和整体服务水平,市区年末营运出租汽车3203辆。市区符合改造条件的居民住宅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工作全面完成,累计改造户表20.5万户。市区家庭燃气基本普及,煤气供气总量7102万立方米。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宽带城域网基本建成,光缆总长度达到5.1万千米,宽带核心交换能力达到640G,城市出口带宽达到21G,提升了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继续扩大,新闻浏览、视频点播、信息查询、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网络游戏等被广泛使用。全市31个部门的105项审批项目实现了网上受理。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达到31.6万户;互联网专线用户达到7078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27.3万户,新增15.9万户。以校校通、校园通和远程教育为主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医保联网不断扩大,医保定点医院达36家,定点药店90家,定点门诊部、社区卫生院和企业卫生所共174家。全市15家银行累计发行银行卡超过1300万张,全年POS交易金额31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苏州通”卡进一步普及。 古城保护 古城、古镇、古村落和文物古建筑保护力度加大,平江历史街区平江路风貌保护与整治工程、环古城风貌保护二期工程全面完成,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保护试验段正式开街。完成古城区范围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古构筑物和5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紫线划定工作完成。成功承办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环境保护与治理 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工作,完成了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常熟荣膺“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又有昆山市周庄镇、常熟市大义镇和吴中区甪直镇等8个乡镇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扎实展开。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ISO14000体系认证,250家企业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扎实做好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已完成太湖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31项,占工程总数的43.7%,阳澄湖各项治理工作按计划推进。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苏州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市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覆盖面积由原来的70平方公里扩大到200平方公里,市区城市环境空气优良以上天数比例为83.7%,空气质量总体达到II级标准。 四、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全面启动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十大工程,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分别达到50.02%和58.50%。全市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国际科技合作等科技项目52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9项,省级项目175项。154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江苏省奖20项。出台《苏州市专利促进条例》,全年专利申请量4467件,比上年增长18.2%,专利授权量2750件,比上年增长6.1%。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载体建设继续推进,新建、扩建了11个科技创业园,增加创业孵化面积14.8万平方米,累计科技创业孵化器21个,苏州软件园成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826.8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7%,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25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全市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93个,累计已达1443个。当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6家,实有总数达到622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到2200家,比上年增长34.7%。人才环境得到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5万人,引进留学人员238名。 教育事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新阶段,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加快,地方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的国际融合取得新突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6.4%,高考录取率为91.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14%,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3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36.5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3.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2.2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29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2.48万人,毕业生0.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7.08万人,毕业生1.18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9.5万人,毕业生1.88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1万人,毕业生1.2万人。全市双语教育实验学校达到90所。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和国际教育园建设完成首期目标任务,入驻师生超过3万人。全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18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