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得到加强,苏州被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城市。儿童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苏州弹词《大脚皇后》荣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作奖”和“文华集体表演奖”、入选江苏省首届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四大精品剧目,昆剧《长生殿》获中国台湾文艺最高奖项“金钟奖”。已建成7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13个省级“特色文化之乡”。年末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城乡文化站总面积超过53万平方米。公开出版报纸13种,期刊28种。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35万户,农村广电网建设取得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净增用户8.7万户。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就,健康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制度,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防治体系建设规划、疾病预防控制规划、传染病救治体系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应急救援和指挥通信系统、医疗急救体系进一步完善。成功申办2006年第二届WHO健康城市联盟大会,启动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全市无偿献血者达12.48万人次,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的105.9%,建成骨髓配型实验室。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5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0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83万人,其中医生1.29万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2.04万张。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全市新建市级以上全民健身工程6个、全民健身点125个。5名苏州籍体育健儿参加第28届奥运会,陈艳青夺得女子举重金牌、张军蝉联羽毛球混双冠军,蔡赟和队友合作,勇夺国际羽联汤姆斯杯冠军,苏州籍运动员10人获世界冠军。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市运动会。苏州市速度轮滑队晋升为省队,在全国速度轮滑(含公路)锦标赛上以25枚金牌荣获金牌总数第一名。承办了世界杯滑水赛、亚洲青年女子足球锦标赛和全国男子手球锦标赛等23项重要赛事。全年销售电脑体育彩票2.08亿元,销售即开型体育彩票3784万元。 社会保障 全市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均超过120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37747户,参保职工145.26万人,增长16.9%;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36101户,参保人数207.43万人,增长18.7%。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收缴率分别达到98.8%和99.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重大突破,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的意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口覆盖率超过95%。全市有142.7万农村居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占农村劳动力的78.1%,56.9万农民领到基本养老金或养老补贴。 继续加大城乡居民最低保障动态管理力度,进一步巩固“应保尽保”成果。提高了全市农村低保指导标准,由原来的月人均120元提高到130元以上。全市共有29006户62171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10145户20813人,农村18861户41358人,各级发放低保资金6296万元。城镇低保家庭人均住房保障标准提高到10平方米。年末全市养老服务机构175家,总床位达9525张,市社会福利院老年人护理康复指导中心和市残疾人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全年福利彩票销售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五、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就业 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率先以市、区为单位建立计划生育公益金。2004年全市出生47501人,出生率为7.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8.85万人,比上年增加7.88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220.75万人,比上年增加3.88万人。 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形成,实现了下岗保障与失业保障的并轨,通过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建立再就业援助基地等各项优惠措施,扩大了特困人员的再就业。再就业免费技能培训2.1万人,全市新增劳动就业岗位29.4万个,其中面向本市城镇劳动就业岗位14.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9%,比上年下降0.24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与小康进程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1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6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9%和10.5%。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712.2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2.86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城乡居民外币储蓄存款余额9亿美元。年末私人汽车拥有量达22.29万辆,比上年增长40.7%,其中私人客车拥有量达19.69万辆,增长50.7%。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市区改造危旧房20万平方米。 全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两个率先”进展顺利,在《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中,已有15项指标提前达到目标值要求,提前达标率为60%。 市场物价 全年价格水平总体持续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分类指数6升2降,食品类价格涨幅较高。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及通讯、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11.6%、1.1%、2.5%、2.8%、0.3%和6.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4.3%和1.3%。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加重,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就业再就业问题仍较突出。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继续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能够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按期全面实现率先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注:1、本公报统计数据为预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