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实现总体小康的达标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积极奋进,率先发展,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规模扩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的良性运行态势,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生态环境也呈现出快速、协调、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常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上升。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5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952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548.5亿元,增长15.4%。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3∶61.1∶34.6调整为3.8∶61.0∶35.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21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770美元。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财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18.9亿元,增长25.2%。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民资占据主导地位。全年完成全社会投资95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民营企业投资的热情较高,民间投资的主导地位进一步上升,全年完成投资630.8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2.3%提高到66.3%。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投资3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40.4%。房地产投资进一步向上攀升,全年完成开发投资171.0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实现投资38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增速高于同期全社会投资2.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成为服务业投资中的亮点,累计完成投资24.0亿元,比上年增长92.0%。全市投资资金总体到位情况良好,全年共到帐资金10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6%,资金到位率达到108%。 价 格 物价指数小幅上扬,居住价格影响增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涨幅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四升四降”,居住、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分别比上年上涨6.3%、4.7%、1.6%和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烟酒及用品、交通通信、衣着分别比上年下降3.8%、3.3%、0.7%和0.3%。居住类商品价格对物价指数的影响迅速增大。全年居住类价格涨幅居八大类商品之首,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8个百分点。建筑材料中木材、木地板及砖价格涨幅高达22.0%,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0.6个点;水电燃料类价格上涨2.3%,其中电价上涨0.9%,液化石油气价格上涨16.3%;居民自有住房消费价格上涨1.2%。 农业及农村经济 高效农业加快发展,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9.1亿元,比上年增长4.8%。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上升,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18.8万亩,比上年增长0.7%;粮食总产量105.8万吨,增长7.9%。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为1.6﹕1,优质水稻、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分别达79.8%和82.9%,比上年提高7.2个和1.3个百分点。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高效农业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6.8万亩,年底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1.9万亩,增长4.3%;茶园总面积达9.3万亩,增长3%,其中无性良种茶园面积1.8万亩,增长2%;拥有特种水产养殖面积34万亩,其中高效渔业养殖面积14万亩,比上年增长40%。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倡导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截至年末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5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50.1万亩;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59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129只,有机食品51只,分别比上年增长22.2%、84.3%和82.1%。 农机化水平稳步提高,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联合收割机2461台,其中高性能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079台,比上年增长7.6%。全市三麦机收率达到98.5%,水稻机收率达到87.5%,分别比上年提高0.4个和2.5个百分点。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全年农村水利投入3.6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土方1720万方,完成各类配套建筑物1568座,改造中低产田3.9万亩,疏浚农村河道166条、282公里,加高加固圩堤124公里,建设防渗渠道232公里,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 农村工业迸发活力,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6年,全市乡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77.2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实现营业收入3163.4亿元,增长31.7%;实现利税225.2亿元,增长38.1%,其中利润135.7亿元,增长39.5%。农村个私工业增势强劲,全年农村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2219.8亿元、501.3亿元和2167.7亿元,比上年增长33.1%、29.9%和33.4%;个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分别达197.3亿元、44.5亿元和190.6亿元,增长9.1%、6.7%和9.4%。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全市农村工业企业中,共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3506家,所占比重达到15.0%,全年完成营业收入2106.8亿元、利润总额94.7亿元、工业增加值517.8亿元,分别占全市农村工业的66.6%、69.7%和69.2%。 工 业 经济规模迅速扩张,贡献作用日益突出。全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22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 3293.9亿元,增长31.5%,增幅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按省统一口径计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4%。工业的主体地位更加凸现,全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7%,推动GDP增长8.7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稳步上升,运行质量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4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实现利税228.9亿元,增长41.4%,其中利润142.3亿元,增长47.8%,利税和利润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18.7个和24.3个百分点,创下了近年来效益增速的最好水平。工业企业扭亏情况继续好转,亏损企业亏损额缩减至9亿元,比上年下降12.3%。工业产销衔接更趋协调,产品销售率达到98.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一路走高,年末升至176.8,比上年末提高21.7个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