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社会福利与救济 社会救助开展活跃,慈善事业得到发展。年末拥有各类收养性单位114个,床位总数达9387张,在院人数6370人。全年共发放保障金6746.4万元,比上年增长47.5%,保障城镇低保对象10108户、21349人,分别增长37.1%和40.1%,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0817户、45643人,分别增长64.1%和60.1%。慈善募捐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全市慈善基金总量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2亿元,居全省首位。全市各级慈善机构先后开展助医、助学、助老等慈善救助活动,累计救助2.1万人,发放救助金4252.4万元。司法部门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业务,为广大贫、弱、残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年末全市拥有8个法律援助中心,全年接受法律咨询人数达1.1万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36件,分别增长12.5%和20%。全年发行福利彩票1.5亿元,增长18%。 四、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 口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计划生育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354.7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其中市区总人口222.5万人,增长0.8%。外来暂住人口142.7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富有成效,计划生育率稳中有升。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独生子女率为81.6%。人口出生率为8.0‰,死亡率为6.1‰,自然增长率为1.9‰。 就 业 再就业工程扎实推进,就业援助力度加大。年末,我市共有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6.5万人,比上年增长1.6%,其中在岗职工35.5万人,增长1%。全年投入再就业资金1.4亿元,完成各类再就业培训3.6万人次,安置就业人员3.4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4092人。至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26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4%。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持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6649元,比上年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01元,增长14.3%。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03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3297元,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18元,增长14.1%,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085元,增长27%。耐用消费品继续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空调150.3台,影碟机73.3台,组合音响32.7套,移动电话132.7部,热水淋浴器87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49台,摩托车99辆,洗衣机97台,热水淋浴器74台,移动电话150部,影碟机43台,家用空调93台。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014.0亿元,比年初新增151.3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765.1亿元,新增111.9亿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248.9亿元,新增39.4亿元。住房条件日益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包括偶尔居住面积)3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8.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 五、城市建设 重大工程建设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宁常、扬溧高速公路常州段主线实现贯通,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段改建工程进展顺利,录安洲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城市路网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区南北大通道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长江路、青洋路延伸段和常焦路、常金路工程建成通车,基本实现市区南北大通道无缝对接。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总投资2亿余元,完成了一期工程8条河道的污水截流任务。按照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要求,顺利进行了市区城乡公交资源整合,先后完成了原武进公交与越城巴士的整合、横山桥线和东安线67辆个体中巴车的收购。 公用事业 城市交运效能提高,公用服务能力增强。全年新辟公交线路5条,调整延伸22条,新购公交车98辆,新增出租车200辆。至年末,全市公交营运线路达到102条,公交运营车辆2125辆,运营出租车2042辆。全年公共交通客运量达2.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9%。公用事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完成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1.5万户,市区供水总量3.6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1亿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4%。全社会用电量21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7.3亿千瓦时,增长15.8%。年末市区管道燃气用户达19.3万户,比上年增长13.9%;城市供气气化率为93.5%,上升1.5个百分点。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为40万吨,比上年增长11.1%,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1.2%。城区照明亮化工程稳步推进,年内解决路灯照明盲区57个,新增路灯和景观灯18670盏,新增线形景观灯2.0万米,年底城市路灯总数达10万盏,比上年增长11.0%,进一步亮化美化了城市夜景。 六、生态与环境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稳定,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2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8.8%;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值为67.1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8%。环境保护监管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停产污染企业11家,搬迁污染企业51家,已有200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188家企业获得ISO14001资格认证。年末全市拥有万吨级以上污水处理厂15座。 城市绿化 绿化建设水平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目标,我市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提升和美化城市形象,实施了以“八路八口”为重点的绿色通道和城市主要出入口绿化工程,敞开扩建了红梅公园、蔷薇生态湿地公园、新北区中心公园;新建了市民广场绿地、毓秀园、椿桂园等大型城市公共绿地。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856.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252.8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11.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6%,上升1.8个百分点;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拥有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32个,省级园林式单位55个。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其余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