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历了SARS危机和伊拉克战争双重考验,确立了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健康发展的增长周期。

一、经济运行

全市经济克服了SARS影响,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创十年来最高水平。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8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7万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折算为5763美元。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4.4:58.2:37.4调整为2.8:63.1:34.1。全年实现财政收入突破400亿元,达409.9亿元,同口径增长3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0.31亿元,同口径增长4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0.5亿元,同口径增长43.2%。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8年持续上升,达到14.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全市以“发展农业、致富农民、繁荣农村”为中心,切实加强对农业的科技指导、信息引导和市场疏导,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6.95亿元。农业生产结构继续优化,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55:45调整为51.7:48.3,粮食、蔬菜、林果、水产、畜牧五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已有27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通过认定,全市通过国家和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累计达427个。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展开。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超额完成计划,开展以防洪保安和水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建设,全年完成农田水利总土石方3252万立方米。新开、疏浚河道1890公里,结合河道疏浚,加高加固圩堤488公里,增砌护岸工程163公里。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3.87亿千瓦时,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17.25万千瓦,全年农机化资金总投入5500多万元,新发展了一批收割、机插、烘干、保鲜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

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全市工业经济在内、外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高增长态势,工业经济总量及发展速度均创近年新高。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010.77亿元,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976.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8%和39.1%。全年工业用电量304.1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0%。各类所有制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外资企业一路领跑,私营经济跃上新台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128.74亿元,集体工业总产值59.44亿元,三资工业总产值3011.91亿元,私营工业总产值942.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7%、13.3%、48.7%和27.9%。重工业化水平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3208.65亿元,轻工业产值1767.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3%和23.7%,重工业化水平达到64.5%,比上年上升9.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924.87亿元,同比增长41.4%;实现利税332.65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利润214.49亿元,同比增长35.8%。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9.3%,创近年新高。规模型经济继续推进,骨干企业对全市工业的引领作用明显。工业百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24亿元,同比增长56.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1.3%;利税总额180亿元,增长38.8%,占比达54.0%,其中利润总额132亿元,增长48.2%,占比达61.5%。

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面积368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66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3.1%和51.5%。实现施工产值280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运输通信

全市机动车辆激增,社会运输能力大幅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113.69万辆,其中汽车28.6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3.7%和36.2%。全年完成客运量2.29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51.81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26.6%;完成货运量6950万吨,比上年下降16.8%,货物周转量41.47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13.4%。

全市邮政业务收入6.69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全年发送函件11410万件,特快专递265万件,报刊2.49亿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8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年末市话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297.47万门;市话和农话用户280.01万户,比上年增长28.0%,其中小灵通用户50.47万户,住宅电话217.09万户,比上年增长30.4%;移动电话用户359.21万户,比上年增长30.9%。城乡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39.7部,比上年增加26部。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接近60万户。

国内贸易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幅度进一步加大,新一轮消费升级特征明显,汽车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销售尤为突出,虽然商贸领域一度受SARS影响,但在消费需求扩张与消费水平提升的条件下,借助于全方位的营销活动,市场快速复苏。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幅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8.32亿元,餐饮业零售额8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26.9%。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72.1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5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14.5%。从限额以上贸易业分类零售额情况看,木材及制品类增长89.1%;汽车类增长117.4%;家具类增长75.5%;通讯器材类增长96.5%;洗涤用品类增长126.5%;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47.5%。商贸业态在大卖场、超市、便利店规范化、规模化建设的同时,加快了百货业、专业店、专卖店的调整与发展,商贸流通业形成规模取胜、错位竞争的新格局。在推进业态升级的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商品采购、销售结算、仓储配送、库存管理的运用,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信息化进程,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获得新发展。

市场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8,SARS时期出现了短暂的价格波动,通过强有力的干预措施得到了平抑,全年价格总水平延续了上年微升格局,分类指数四升四降。食品类、衣着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3.2%、1.6%、3.0%和0.9%;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0.5%、3.4%、5.7%和1.5%。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5%。

金融业

在提供丰富多样金融产品和优质高效金融服务的同时,金融业务发展迅猛。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业务增长迅速,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149.79亿元和2359.28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41.1%和58.1%,外币存、贷款余额31.6亿美元和33.58亿美元,比年初增长8.4%和117.9%。各项贷款余额增长幅度高于存款余额增长幅度。全年银行现金收入7930.39亿元,现金支出8173.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1%和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