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股市行情总体低迷,但是全市证券开户数已经达到53万户,比上年增加1.1万户,全年股票和基金成交金额为818.3亿元,比上年增长6%。全市证券营业部发展到32家,比上年增加3家。本地最大的券商东吴证券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营业利润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排名中跻身全国第四。 保险业继续高速发展。年末全市保险机构有12家,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4.2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已决赔款及给付13.8亿元。在保费收入总额中,人寿保险份额继续提高,财产险与人寿险的比例由上年的24.4:75.6调整为23:77。 房地产业 城市品位的提升,住宅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旧城改造、道路建设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77.94亿元,比上年增长65.8%,商品房施工面积2576万平方米,增长75.6%,竣工面积779.2万平方米,增长39.6%。商品房销售额146.92亿元,增长26.2%,其中住宅销售额122.9亿元,增长25.3%;商品房销售面积575.44万平方米,增长6.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98.99万平方米,增长4.0%。全市商品住宅平均售价达到2463元/平方米,增长20%,其中市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3058元/平方米,增长34.1%。房屋二级市场置换交易活跃,全市旧住宅成交过户面积达304.49万平方米,成交额41.27亿元。全市拍卖、招标和挂牌交易经营性用地596宗(工业项目用地除外),共计1651万平方米。 旅游业 全市旅游业在春季旅游旺季受到SARS严重影响,第三、第四季度积极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努力弥补国际旅游的损失。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3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全市接待境外旅游者81.5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8.5%;旅游外汇收入2.91亿美元,增长4.5%。接待国内游客2350.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9%。由各旅行社组织市民出游69.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6%。全市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围绕旅游结构的调整,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提升优化“三古一湖”旅游品牌,推出了环古城水上游、大型现代月光芭蕾杂技舞剧“梦苏州”等旅游新品。全市新增星级饭店5家,年末拥有星级饭店95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20家,星级饭店总床位数逾2万张。全市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全市AAAA级景区达到13家。 二、改革开放 破除体制性障碍,在深化改革中增添发展活力,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外对内开放进一步扩大。 体制改革 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开展了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清理工作,市级机关行政审批事项再次削减35.4%,经过两轮清理累计减少审批事项58.5%,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审批事项的时间比承诺期缩短三分之一以上。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成效,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调查综合满意率达到96.9%。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力组织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攻坚,目前已有98%的企业完成整体改制任务,82家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实行转企改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对6个政府类非经营性投资项目实行了代建制和代理制。切实抓好国有资产重组工作,苏州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实施增资扩股,苏州国发集团调整组建成为以金融投资为主业的国有控股公司。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华芳纺织”、“亨通光电”、“江南高纤”三只股票首发上市,共募集资金9.92亿元,苏州工业园区成功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全市新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有4家,结束辅导5家,处于上市辅导期的企业12家。 对外贸易 全市开放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美元,达到656.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4%,其中出口总额326.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281.63亿美元,内资企业出口额44.68亿美元,其中外贸公司出口额26.12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额6.8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4.8%、36.4%、19.6%和150.1%。对亚洲、北美、欧洲三大洲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95.9%,其中对亚洲出口额149.36亿美元,增长71.6%;对北美洲出口额82.04亿美元,增长67.7%;对欧洲出口额81.61亿美元,增长105.2%。美国、欧盟、日本成为我市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额分别为78.41亿美元、75.9亿美元和52.69亿美元,出口增幅分别达68%、107.7%和56.3%。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250.89亿美元,增长95.6%,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76.9%,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8.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8%,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64.32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出口215.04亿美元,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46.43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9.7%、65.9%和14.2%。 利用外资 通过构建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改进招商方式,对外引资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新增合同外资124.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8.0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1%和41.4%。外资项目规模扩大。新批超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16个,合同外资金额85.9亿美元,占全市的68.7%,其中园区英飞凌科技、常熟华润电力和吴江腾龙石化等22个项目超亿美元。902家外商投资企业先后增资,增加合同外资达23.09亿美元。三次产业新增合同外资分别为0.75、111.97和12.24亿美元,三次产业合同外资之比由上年的0.5:92.5:7.0变为0.6:89.6:9.8。至2003年末,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47亿美元。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91家先后落户苏州。全市有38家外资企业进入全国外商投资企业500强行列。全年涉外税收129.79亿元,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40.5%。 外经合作 全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2.4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2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2%和32.8%。年末在外劳务人员6579人,其中当年新派劳务人员3205人。当年新办境外企业7家,其中新开业1家。对外劳务合作向高层次迈进,国内目前唯一的苏州外派医护人员培训中心正式成立。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1个省级开发区全年共新增合同外资81.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1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6%和23.3%,占全市的65.4%和64.8%。至2003年末,累计开发面积366.16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69.81亿元,批准进区三资企业5438个。苏州工业园区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科技园、软件园、信息产业园等功能载体加快构建。全区实现财政收入46.2亿元,进出口总额144.5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59.8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1%、138.4%和126.9%。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二期物流中心投入运行。全区实现财政收入35.11亿元,进出口总额159.3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87.5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6%、83.9%和103.6%。昆山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37.27亿元,进出口总额90.2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48.7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4%、59.1%和68.4%。沿江开发全面启动,产业特色进一步增强,常熟经济开发区的江苏华虞国际造纸产业园和张家港经济开发区的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获准设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