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私营个体经济 发展民营经济成效明显。成立了中小企业局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从导向、政策、服务上对个私经济加大扶持力度。全年新增私营企业2.1万家,个体工商户6.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1.7%和15.2%,当年私营企业新登记注册资金306亿元,个体工商户新登记注册资金23.4亿元。2003年末,私营企业登记注册户数发展到7.27万家,注册资金886.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74%;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户数达到20.6万户,注册资金7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31.2%。私营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346.29亿元,增长47.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4.6%。全年私营个体经济上交税金82.37亿元,增长55.4%,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到25.7%,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全市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136.5万人,增长36.4%。 吸引内资 全市大力实施“内外并举、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引进内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3232个,增长2.18倍。协议引进内资投资总额为715.91亿元,增长4.62倍,其中外地资本投资总额637.76亿元,增长3.66倍。内资项目注册资本172.44亿元,其中外地注册资本145.83亿元。实际到帐内资337.5亿元,其中外地资金299.65亿元,增长2.63倍。从产业分类来看,一、二、三次产业协议投资额分别为1.33亿元、403.16亿元和311.42亿元,占比分别为0.2%、56.3%和43.5%。 三、城乡建设和管理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城乡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 在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工业三大主流投资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创下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8.93亿元,比上年增长73.3%,增幅提高29.4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来看,国资、外资、民资实现三驾齐驱。国有经济投资349.86亿元,增长96.3%;三资企业投资429.28亿元,增长84.2%;私营个体经济投资346.29亿元,增长47.3%。从投资种类看,基本建设投资973.03亿元,增长89.9%,更新改造投资237.72亿元,增长40.4%,房地产开发投资177.94亿元,增长65.8%。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62.22亿元,增长88.2%,增幅高于全社会1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43.96亿元,增长65.2%,其中工业投入840.67亿元,增长65%,主要集聚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全市116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36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9%。 全年施工房屋面积6387.2万平方米,增长48.6%,竣工房屋面积2868.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为44.9%,新增固定资产803.3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7%。全市新增生产能力和效益主要有:转炉炼钢200万吨/年,纯碱5万吨/年,食用植物油18万吨/年,家用空调65万台/年,化学纤维6万吨/年,高速公路36公里,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2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7万吨/日,发电机组能力44.28万千瓦,变电设备286万千伏安。 建设和规划管理 完成了苏州城镇体系规划、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火车站地区综合规划等项目的编制工作。以规划为龙头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完善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9.0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9.65平方公里。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精品工程,环古城风貌保护一期工程竣工,南门路景观大道、南环路友新路高架快速干道、苏州规划馆、伍子胥纪念园、山塘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试验段、石路步行街,苏州港太仓港区一期等重点工程和实事项目完成。以公共绿地、路桥绿化为重点,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7.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桐泾公园、江枫洲、广济公园、东汇公园等4个市级公园和文庙公园等26个区级公园全面建成,在上年建成48个小游园的基础上,又建成52个,完成了“百园”目标。苏州市区、昆山市、张家港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苏州顺利通过在荷兰举行的国际花园城市E组(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决赛,成为全国7个国际花园城市之一。 天然气管网建设顺利推进。苏嘉杭高速公路北段、沪宁高速苏州西出入口及快速连接道路相继建成,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完成一系列筹备工作,一号线试验段正式开工,绕城、苏沪、苏昆太高速公路、苏震桃一级公路、太仓港区二期、常熟第二电厂、华宇电厂、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 主要市政道路等设施得到整治,市区新建、改建、整治道路路面430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板94万平方米,敷设污水、雨水管道173公里,同时还对城市路灯等市政设施进行了维护。市区新增公交营运线路12条,新增公交车285辆,全年运客总量2.5亿人次,市区年末营运出租汽车2403辆。市区北部供水工程完成敷设二、三级管道510公里,相城区10个乡镇已全部通自来水,市区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完成13.5万户。全年煤气供气总量8136万立方米,家庭燃气普及率为89.1%。 环境保护 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工作,张家港、常熟、昆山市和吴中区的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考核验收。加强太湖沿岸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建成全长6公里的环太湖绿色长廊。开展以急水港、千灯浦、京杭运河(苏州段)等省界断面上游和望虞河周边地区水质达标为重点的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建成纳入全市太湖流域计划的污水处理厂4个,西塘河引水工程完成投资2.75亿元,长江水可直抵苏州环城河。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ISO14000体系认证。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达到Ⅱ级标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全市拥有苏州、常熟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甪直、同里、周庄三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东山、西山、木渎、光福、震泽、沙溪六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一批风貌保存较好的古镇、古村落。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487处,古城区还拥有平江、拙政园、怡园、山塘、阊门5个历史街区,200处控制保护建筑,790余处古桥、古井、古牌坊等构筑物。为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管理,严格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在全国率先推出《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试行)》。再次赢得因SARS而易地的世遗大会承办权,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有序展开。完成了苏州园林最大的输出海外项目洛杉矶“中国园”的图纸设计工作,为保护世界遗产和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