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四、社会事业 围绕“两个率先”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协调共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科技事业 我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为目标,全面提升区域科技综合实力,科学技术对工业、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7%和57.1%。全市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国际科技合作等科技项目43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5项,省级项目143项,市级项目219项。147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江苏省奖17项。我市被列为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全年专利申请量3780件,专利授权量259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1.6%和11.6%。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常熟高分子新材料、昆山精密模具等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顺利建成,一批创业园、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入使用,组建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并在全省率先设立科技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860亿元,增长65.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7.4%,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1566亿元,增长77.5%,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84.2%。全市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24个,累计已达1221个。当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家,实有总数达到555家。3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机构,企业与84所高校、科研所新签合作协议144项。大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科普组织网络日益完善。全市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38万人,人才政策环境和柔性流动机制逐步完善。 教育事业 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6.3%,高考录取率为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2003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38.15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5.1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58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11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2.21万人,毕业生0.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6.36万人,毕业生0.8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8.4万人,毕业生2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7万人,毕业生2万人。民办教育继续快速发展,现有民办大学2所,民办普通中小学25所,民办职业学校5所,企业办学3所。苏州研究生城和苏州国际教育园加快建设,已有300名学生进入研究生城、2000名学生进入苏州国际教育园。 文化事业 “文化苏州”品牌建设硕果累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被初选入“国家舞台精品工程”,舞剧《干将与莫邪》、青春喜剧《青春跑道》分别进入中宣部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和入选作品奖名单。电视片《苏州水》、《江南》获全国“星光奖”评比一等奖。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昆曲得到大力弘扬,中国昆曲博物馆一期工程竣工,引进台资编排昆曲名剧《长生殿》、青春版《牡丹亭》。特色文化建设取得成效,昆山市获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昆曲)、常熟市(古琴)、太仓市(江南丝竹)、昆山市锦溪(民间博物馆)等获省级“特色文化之乡”。文艺演出、文化出版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广电事业有序发展。年末全市有文艺表演团体1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07个,公共图书馆11个,出版社2家,公开出版报纸14种,其中新增1种,杂志26种,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数字电视用户达1.9万户,电影放映单位45家。 卫生事业 针对200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SARS疫情,市委、市政府切实把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构筑起六大防控体系,狠抓组织指挥、医疗救治、预防控制、技术指导、后勤保障和信息宣传等各项措施的落实,妥善处理疑似病例,实现了“零病例发生、零医护人员感染”的目标。为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市投入1.2亿元新建市疾病控制中心和市卫生监督所,以提高公共卫生监测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出台了《苏州市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法》,推动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达98%。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投入专项经费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市母子医疗保健中心建成使用,投资5亿元拥有600多张床位的首家侨资九龙医院开工建设。继续加强无偿献血工作,实现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的90%,建成骨髓配型实验室。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43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5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48万人,其中医生1.03万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2万张。健康城市建设开始启动,苏州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联盟理事城市。 体育事业 “环太湖体育圈”建设框架初现,目前已建成水星游艇俱乐部等7个户外健身项目,苏州太湖体育休闲公园奠基。改革体育中心经营管理体制,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苏州市体育中心承办了八一女篮主场季后赛、全国城运会女子举重比赛、全国女排锦标赛、全国速度轮滑赛、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等重大活动。八一男排、青岛澳柯玛足球俱乐部落户苏州。常熟籍国际健将苏懿萍夺得亚洲田径锦标赛女子百米跨栏冠军,5支运动队夺得2个全国锦标赛冠军、2个全国冠军赛冠军。在全国首创“三中心一卡通”系统,构建全民健身新平台,开展主题为“全民参与,积极健身,科学锻炼,抗击非典”的全民健身周活动。全年销售电脑体育彩票2.33亿元,销售即开型体育彩票4700万元,体育彩票公益金斥资412万元建成全民健身工程6个,健身点215个,至2003年末我市的全民健身工程共有58个,健身点509个。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市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战略,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快,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 人口和就业 全市以被列为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试点城市为契机,深入研究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稳定保持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2003年全市出生42786人,出生率为7.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0.97万人,比上年增加7.11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216.87万人,比上年增加4.47万人。 |